0-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是一个连续的、有次序、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从婴儿呱呱坠地时的大声哭泣到后来的咿呀学语、单词句、双词句,直到逐渐能用完整的句子和人交流,儿童在头三年语言的任何细微的进步和变化,都会让父母和周围的人欣喜不已,为之振奋,都集中反映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可以说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是在生物的(先天)和社会的(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先天的因素为儿童的语言发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决定性作用。
根据语言系统的发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相结合的标准,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0-1岁是儿童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1—2岁是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当儿童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具有概括性的词汇时,标志着儿童开始发生言语,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儿童能用语言较清楚、完整地和表达叙述自己的要求、情感等的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又称为基本掌握口语阶段。对不同的儿童来说,每个阶段的语言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
一、语言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1岁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有联系的、有次序的、有规律的过程,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根据语言系统的发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相结合的标准,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以分为:
(一)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0-1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期,又称前语言阶段。对于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大都着重探查儿童的语音发展如何为语言的表达做准备,国外研究者侧重考察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虽然侧重方向不一样,但是观察到的儿童的发音和语音发展顺序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一相同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由发音器官的生理成熟程度决定的,而各民族儿童发音器官的成熟程度差异不大,因而他们最初的语音发展具有共同性。
这一阶段可以划分为:
1.单音节阶段(0-3个月)
哭叫是婴儿第一个月的主要发音。在这个月内,婴儿学会了调节哭叫的音长、音调和音高。这一阶段的婴儿辨音水平相当高,研究表明,新生儿在0-3个月这一时期形成了感知辨别单一语音的能力。出生12天的新生儿能以目光凝视或转移、停止吮吸或继续吮吸、停止蹬腿或继续蹬腿等身体行为对声音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解释为是人生语言感知的第一步,是将语音从其他各种声音中分化出来的一种基本能力。出生24天的婴儿能够对男人声音和女人声音、抚养者和不熟悉者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婴儿主要是通过说话者的音高、音量和音色感知语言,为以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
2.多音节阶段(4-8个月)
4个月以后儿童进入咿呀学语阶段,从这个时候到1岁起儿童常对着玩具或者镜子中的自己发音,表现出交往的愿望。这个阶段儿童发音量大增,发音内容大多是以辅音和元音相结合的音节为主,并且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声过渡到重叠多音节发声的过程,如ou-ma,ba-wa等。而且发音较多是对成人社会性刺激的反应,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出现学习交际规则的雏形,能听懂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
3.萌芽阶段(9-12个月)
这一阶段儿童不同的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而不只是一音节的重复,近似词的发音增多。
(二)语言发生发展阶段(12—36个月)
经历了近一年的语言准备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习口语的全盛时期。因此1-2岁又被称为语言发生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1.单词句阶段(13-18个月)
13-18个月的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对言语理解的发展,所以也称作理解言语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往往用一个单词表示一个句子,我们称之为单词句。比如孩子说“饼干”,可能指要吃饼干,也可能是告诉妈妈饼干吃完了或者是饼干掉地上了等等。总之,这时候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家长需要把孩子说话时附加的手势、表情、体态等许多情境作为参考因素,确定孩子说话的意思。
虽然儿童在这一阶段说出的话很少而且比较简短,但是他们理解的要比说出的多得多。比如:儿童可能把小猫、小兔、毛衣领……都叫做“毛毛”,但如果拿出这些物品的图片,问他哪是小白兔哪是毛衣领,他都能讲得出来。总之,这一阶段儿童会出现发音紧缩现象。在前言语阶段所能发出的母语中有的或者没有的语音这时都不能发出,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他们往往只用手势和动作示意,独处时也不会有那种自发的发音活动,出现一个短暂的沉默期。
在此阶段儿童所能理解的名词和动词显著增多。他们喜欢给物体命名,命名时常会出现泛化(比如上文提到的“毛毛”命名方法)、窄化(比如婴儿最早理解的车车就是他自己的婴儿车)和特化(比如一个婴儿尿床了,妈妈过来给他换尿布,说了一声“糟糕”,孩子每次小便时都会说“糟糕”)现象此外,儿童在这个阶段,发音时会出现一些大人通常误以为的错音,比如niu说成you,gege 说成dede等。但是研究证明,这并不是由于发音错误,而是由于此阶段儿童有一个特殊的语法系统,具有一个和母语相似但又完全不同的音位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消失掉。
2.双词句阶段(19—24个月)
这一时期是言语的积极活动时期,随着儿童词汇量的扩大,儿童说话更加主动,出现“词语爆炸现象”。比如18个月的儿童经常挂在嘴边的是20个左右的单词,到21个月时能说出100个左右的单词。他们会经常缠着大人,指着一个物品问“这是什么啊”,要大人说出事物的名称,然后紧接着问“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呀”,再到“它为什么叫×X”等等。很多家长苦恼于孩子的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现象。其实这绝对是一个可喜可贺的现象,当儿童的词汇量达到200个左右的时候,他们开始说出不完整的双词句。
这一阶段孩子进人第一反抗期,喜欢提问,不断地提问,让很多家长很无奈。但是,这实际上是儿童学习语言一个途径。他们开始频繁地使用疑问句和否定句。疑问句表现在提问上,否定句表现在语言反抗上。在此阶段孩子由单词句阶段过渡到了双词句阶段,开始说“妈妈抱抱”,因为非常简洁,貌似发电报用语,所以也被称为电报句。
3.初步掌握口语阶段(24-30个月)
到24-30个月,儿童在运用语言和词汇方面有明显的进步,能用3-5个词组织句子来与人交谈。他们和人们的对话变得更加自由和顺畅,同时他们也开始用比较完整的句子与人交谈,学会倾听别人讲话,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开始出现复合句,以前出现的“发音错误”现象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语言经常使用接尾策略,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语做答,主要发生在这一个阶段,到36个月时会逐渐消失。比如:刚吃完饭,成人问:“吃饭了没有”,孩子说“没有”,还比如“快收拾玩具跟妈妈一起出去玩,好不好?”(婴儿丢掉玩具,一副要准备出去的样子)却回答说“不好”,这就是接尾策略。我国学者郑厚尧曾经对这个问题专门研究过,研究结果是:30个月左右的儿童在回答选择疑问句时,也使用这种策略,根据选择句的后一项来回答,而不管是否符合实际。
4.目标口语初步发展(30个月—36个月)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单词句、双词句这一特殊语言成分已经大大减少,语言纳入目标语言的轨道,儿童的语言系统和基本语法规则已经掌握,具备一定量的词汇和一定的语言运用技能,可以初步用词语来解释词语。
而且语感已经开始形成,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一般的日常交际。至此标志着儿童语言学习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