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接孩子回家时因为有点其他事,以为孩子爸爸在家,到了楼下就叫孩子自己先回家。等我回来时听见孩子在楼梯口正撕心裂肺的哭诉:是妈妈叫我先回来的,妈妈说爸爸在家的。
我赶紧上楼,抱抱他,倾听他的委屈,并且说出他的委屈:沛沛回来敲半天门,家里都没人,心里很害怕、很委屈、很生气,对吗?听到我这么说,他哭得更大声,但可以感觉到那是被人理解的哭,他心里的委屈释放了,很快就止住了哭声。我把他带回家,他又说道:沛沛的衣服都弄脏了,蹭了很多灰。我说,哦,沛沛不喜欢衣服这么脏,是吗?他委屈的点点头。
我很庆幸今天能站在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说出他当时的情绪,很快建立了我们的情感联结。感谢这段时间一直在听的久明说案例栏目,感谢我这两天看的两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看不见的养育看得见的成长》。
以前学习育儿理论,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情绪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常常不得其要,不知道怎么去拿捏中间的度,甚至有时候觉得某些方法看起来是相悖的,我应该怎么做?常慨叹,学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所幸我仍然在求索,就在前两天我突然醒悟其实最重要的是爱,方法是其次。关键是我们要让孩子的情绪能在爱中流动、释放。当我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的去理解他的情绪,去倾听他的情绪,去描述他的情绪,他能很快找到情绪的出口并从情绪中走出来,进而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
就像书中提到的问题: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午饭摆上了桌都不愿意下线,一位妈妈叫了孩子两次,见孩子不愿放手,愉快的把饭碗端过去,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吃,不跟孩子闹别扭。另一位妈妈也叫了孩子两次,见孩子不愿放手,就不再吱声,自己吃完饭后收拾桌子,把剩下的饭菜都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饭吃。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实际上,也许真相是这样的: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久明老师的案例里,在久明老师的咨询里,疏导得最多的实际是妈妈的情绪,妈妈的观念!
过去我陷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不能自拔,生活只有疲累、奔波和面对独处时间缺失时的无力感,于是焦虑、愤怒,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填满了我。现在我开始明白,每个人都需要休息,需要有一定的独处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要让自己这样绷着,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关注内心,诚实的面对自己和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在爱中流动起来,当心中有阳光时,爱自然会洒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