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智商,没有获得骄傲,而是被碾压了。
他的爱,没有得到救赎,而是完全绝望了。
看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不能不承认原著者东野圭吾的深谋极虑。
这样一个本该感觉恐怖阴森的故事,观众却在随着电影的进展而感动,而担忧,而唏嘘。
为了“知己”、“恩人”而牺牲自己,这并不是东野圭吾的独创。
《史记》里面记录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他们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刺客”。
史家都带着儒学的滤镜,所以他们最讲究的就是“必也正名乎”。
刺客,到了现代,已被称为“杀手”。
然而任何一位刺客的故事,都不能像石泓一样,深深打动现代观众的心。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带有最强烈悲剧色彩的人,是要离。
要离和专诸都是吴王阖闾的“死士”。
先来讲讲专诸的故事吧。
那个时候吴王阖闾还是公子姬光。
为了抢回本该属于他的王位,姬光通过伍子胥找到了“孝子”兼“力士”专诸。
专诸很感激姬光的厚待和对老母的尊敬,但是为了老母在,有些犹豫不决。
他的老母亲为了成全儿子的义举,就自杀了。(争权夺利,义在哪里呢?)
专诸于是将鱼肠剑隐于烤鱼之中,将穿了三层铠甲的吴王僚刺杀,自己被侍卫们砍成了肉酱。
姬光抢回王位之后,成为了吴王阖闾,后来的霸主之一。但这个时候他还有一位心腹大患,吴王僚的儿子庆忌。
这次他找到了要离。
要离用的是苦肉计,他在与吴王阖闾比剑的时候用竹剑伤了阖闾,然后自断一臂,逃,往投庆忌。
要离深得庆忌信任。两人同止同息。当他突然用独臂刺杀庆忌的时候,庆忌叹曰:“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这样刺我!”在临死前还命令左右不许伤害这样的勇士,放他走。
要离回到阖闾的朝堂,说:
“我杀庆忌,不为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自刎于金殿。
专诸刺吴王僚,吴王僚多少属于篡位。但是庆忌却浑身写满正义,还同样是要离的“知己”。
史家给他设计的独白,大约就是为了给这场刺杀一个更高尚的理由,刺客要离的献身不为私情,而为公义。
荆轲是最有名气的刺客。最关键的原因,不是他的能力,不是他的智谋:他刺杀的对象足够强大,又足够有名。
荆轲的刺杀计划漏洞太大,剑术在时人眼里不值一看: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荆轲的故事里面,首先献身的人是秦国流亡者樊於期。同行的秦舞阳自然也未能幸免。最后燕太子丹死于燕王之手,燕国依旧被灭,甚而亡国更快。
最终只有荆轲名垂千古了。
荆轲失败了,专诸与要离成功了。他们都号称“士为知己者死”。
然而吴王阖闾、燕太子丹,不过把他们当做“杀人利器”罢了。似乎刺客的献身,颇为不值。
在这个表象背后,其实掩盖这一个更本质的理由:
他们求的是“名”。千古美名传。
在刺客豫让的例子里面这一点尤为突出。
豫让有句名言“彼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为智伯报仇,前后两次, 第一次自己刺面扮成罪犯,在赵襄子宫廷的厕所里刷墙。未遂,赵襄子敬重他,放他走。
第二次彻底毁面目,连妻子都认不出了。
埋伏在桥下。依旧未遂。求得赵襄子的衣服刺之,假做刺杀完成。后自刎。
这到底有何意义?这里的赵襄子甚至比智伯更“知”豫让,智伯本人也没有什么德行出众之处。正义公理更谈不上。
最终对着赵襄子的衣服“拔剑三跃而击之”,完全是表演、作秀。
唯一的意义就是豫让自己这一句话“忠臣不爱死以成名。”
这大约也曾经感动过很多儒生吧?
然而现代观众,不是当初人云亦云的儒生,不会买这样的账,不再为之感动。
电影《荆轲刺秦王》,无论有多么豪华的明星阵容,多么宏大的背景设定,都还不如《嫌疑人X的献身》,能够赢得观众的眼泪。
石泓所做的一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动年轻观众容易伤感的心。
首先,陈婧所犯的罪,最容易博得大众的同情。弱者被欺压,无奈中的反击,和即将遭遇的惩罚。构成了一个矛盾冲突激烈的死结。
而 石泓好像就是来为弱者伸张正义的。
何况他还背负着无望的深情,对于自己外在条件的深深自卑,让他对这份深情深感无助。
所以当他有机会帮助陈婧的时候,感觉大约和专诸、要离、荆轲之辈是一样的,对自己的伟大牺牲精神有着病态的迷恋,甚而说,就是一种执念。
他的行为看起来是多么无私无畏,深情执著:
给自己制造出一个变态窥视狂的形象,来让这一切显得合理;
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和深深迷恋的数学,宁愿陷身囹圄。
他的牺牲属于自愿,哪怕欺骗了法律,如果没有危害到他人,还可以说其情可悯。
苏有朋导演的这一版本,把石泓谋杀流浪汉以制造“陈婧不在场证明”这一个梗儿,在电影的前半部没有给出足够的暗示。
大约他也是想要让观众多爱石泓一会儿吧。
毕竟一旦发现他并非只是个人的牺牲,观众不能不问了:
他有什么权利轻视他人的生命?
电影里面有两个镜头,石泓走过在路边乞讨的老人,两次都没有给他一分钱。
他说过:
“他们的生命好像机器上无用的齿轮。”
他杀流浪汉帮助陈婧脱罪,大约这是他的信条:无用的齿轮可以随时消失。
然而谁有权利评判别的生命是否有价值?
他凭什么就做出了判决,还诉诸了行动?
石泓其实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看似为了陈婧,实则都是为了自己。
他想要炫耀自己的智商,在献身于数学,却成为社会边缘人之后,他想要让自己的智商碾压他受到的不公、忍受的寂寞。
如果他精心设计的整个骗局,真的能够骗过所有人,成功帮助陈婧脱罪,他就可以悄悄为自己的智商而骄傲。
这对于在世俗意义上成为了“LOSER”的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他想要让自己的爱得到救赎。
或许陈婧不会理解他的苦心,或许会一直误解他为“变态跟踪狂”。
然而只要她的确是因为他的牺牲而生活安宁,他的爱就算是“自得其所”了。
也正因为这个,当他的一切苦心最终都付诸东流,陈婧自己来自首的时候,他才真正崩溃了。
因为,他的智商没有获得骄傲,而是被碾压了。
他的爱,没有得到救赎,而是完全绝望了。
然而一切正该如此,东野圭吾的故事,总是有着最严谨的逻辑,他,不会让读者看轻。
X的献身,献的居然不止是自己,献身的对象,实质上还是他自己。
如果您觉得作者有道理,请给个喜欢~
如果您觉得气味相投,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