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钱逊先生释义为: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为德。意思指: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靠于仁,游习于六艺之中。虽四句,十二字,却对做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立志要远大,以大道为志,行动要以德为根本,立足仁义,要精通各项技能。《论语》这本书正是围绕这四项展开的论述,为何立志,什么是德,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德和仁。
孔子的这一思想延伸到现代仍然适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仍然是现代为人处世的标准,自我修养的目标,一个人只有志向远大,不局限于眼前利益,才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发展之路,有步骤有目标的去学习,去钻研。立志是一个人行动的根本。志向越远大越会激发人不断前进。行动坚持道德,以仁义为本心,才会产生正能量,自然会凝聚人力,受众人的爱戴和支持。反之,一个不修德行的人,自然人人敬而远之。因此,不论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都要遵守道德标准,施展仁义,宽于待人。
“游于艺”在当时的时代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涵盖了当时国家发展所要求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国家发展已经不局限于这六个方面,有了更多的技术领域,例如计算机应用,化学技术的应用等等,所以这句话放在现在的理解也更广泛,它涵盖现代各项技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精通时代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不过,在古代由于知识结构简单,六艺属于日常技能,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是这六艺都要精通。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每门学科的知识更加渊博,即使穷一生之力都未必能够学懂学透,所以,我对这句话在当代环境的应用是:一个人应该必备基础学科的知识,但要精通于至少一项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实现你的理想,实现你的价值。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但如果你什么都学一点,则实际什么都不会,所谓贪多嚼不烂,在你所处的领域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于个人,于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者相比,前三项为本,后项为末;前者重,后者轻。然四者均为成人之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就是指一个人要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