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先生”这个词,我总是肤浅的理解为那些比较年长的教书匠。 脑袋里第一画面就是一位男士穿着深灰色的粗布长袍,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形的黑边眼镜,一手后背,一手拿书站在讲台上边朗读边踱着步子。也许,你会说我看电视看多了吧!但这就是我脑袋里的先生。
而近日,我熟悉了一位“先生”,重新刷新了我对“先生”的理解。93岁的高龄,她走路不会带风,却给人如沐春风的温暖;她饱尝人生的艰辛,唯诗词可为自己疗伤;她满头银发,身着紫袍,正缓缓的走来......
她就是最美先生----叶嘉莹
93岁的叶先生坐在“朗读者”舞台的中央,身上透着气质,雍容而庄重;眉宇透着文采,斐然可观;举手投足间皆文人的儒雅,看着她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若有诗书藏心中,岁月从不败美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更是不幸的一生,少年丧母,晚年丧女,中年丧失感情和婚姻,似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全部都是生离死别,苦痛辛酸。
但所有的不幸,在先生的脸上,完全看不出半点痕迹,她始终都是云淡风轻,平静得令人难以想象。
她说: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首诗是她在15岁那年所写,完全没有花季少女的活泼和喜悦,反而有着说不出的孤独和悲凉。
出生在书香世家的她,家教甚严。少年的他,没有玩伴,只有诗词,她说:“所有女孩子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她全都不会,因为家里人只想让她学诗,后来她自己也不想出去,只想与书为伴”。
这样没有童年的日子,她过得孤独但也不觉得苦,只是生存境况却愈加凄惨,遭遇七七事变,战火纷飞之后,父亲于战乱中失踪,母亲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恶劣的环境中,她学会了坚强,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一家人吞着酸臭的混合面,相互扶持。
只是没过多久,母亲终于抵不过长年的辛苦劳累,因病逝世,这一年叶嘉莹才17岁,少年丧母的她,悲痛欲绝,看着母亲的棺材被钉子订上,她知道这是和母亲永远的离别,于是她将自己的绝望和悲痛全部写进八首诗歌《哭母诗》。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瞻衣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字字泣血,她的悲痛无法化解,只得借助于诗歌得到慰藉,丧母后,她更加热爱诗歌,时时刻刻都在诗歌中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和灵魂。
中年之时,正当每个女人享受爱情的年纪,她却说自己没有男朋友,后来自己的老公也是先生的老师介绍的,她没有选择。 婚后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她和丈夫逃到了台湾,自此颠沛流离,离开了故乡。
但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在女儿刚出生四个月时,丈夫突然以莫名须有的罪名被抓捕,留下她们母女二人漂泊无依。
无奈之下,她只好带着女儿投奔丈夫的姐姐,可是亲戚家里的境况同样惨败不堪,晚上,她只能抱着女儿睡在别人家的长廊上,一条破毛毯就是她和女儿抵御寒冷的全部家当。
为了女儿,她告诉自己不能垮,于是,她再次将自己的悲惨经历,寄人篱下全部化为一首首诗词。
一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写出了自己的漂泊流离。
一句“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人祸和无助。
一句“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写出了自己寄人篱下的隐忍和绝望。
就这样,她一边带着女儿寻找机会教学求生,一边打探着丈夫的消息,三年之后,丈夫终于平安返还,只是归来之后的团聚,再一次给她带来了痛苦。
本以为和丈夫团聚之后,一家人就能平安过日子,没想到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性情大变,一改从年模样。
当年那个温文尔雅的丈夫变成残暴的魔鬼,轻则谩骂,重则家暴,打得她浑身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而当她生下第二个女儿后,丈夫对她更为冷漠,没看一眼便离家出走了。
残酷的现实,命运的坎坷,几度她都想带着女儿结束生命,但每当她拿起诗词,古人的诗作和经历总会给她些许的安慰,让她有了力量和命运对抗。
就在她42岁那年,她终于有了出国教书的转机。如先生自己所讲:我天生就是个教书的,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便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忘却了所有的烦恼。
然而,这样有诗,有学生,有快乐的日子又一次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了。
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而亡,52岁的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她这一生,实在是太多的生离死别了,17岁那年她悲痛的写下了《哭母诗》,现在她又绝望的写下《哭女诗》。
将自己关进小屋里,无声无泣,泪水早已流尽。
结褵 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她一直说:自己的一生,真的是经历了百般不幸,各种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好像都尝了一遍,有时候也感觉老天真实不公平。
但即使是这样,她也熬过去了。她说自己时常想起恩师顾随的一句话:极大的悲哀和痛苦,会让你对人生有另外一种体会。
而她的体会,就是把余生所有的经历放进诗歌,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她放弃了国外哈佛大学优异的教师待遇,依然回到南开,她的课总是学生爆满,无数学生为她感动的泪流满面。
有人问她:“到底诗歌有什么用?”她坚定地说:“诗歌,可以让人心不死”。
对于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再多的敬佩之词也是苍白无力的,一席紫袍,一本诗词,无需言语,站在园中,任由阳光洒在她身上,即便93岁,也依旧是中国最美的女先生。
先生的一生,不仅让我们看到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更让我们懂得: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