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礼
逢年过节,我都送,而且是批量送,凡是熟悉的,都会表示一下,每人成本控制在百元左右,我一般送30人左右,也不过三千块钱。
他们会回礼吗?
一般不回。
要回礼,我都会这么来一句:我本身就是钻石,什么都不缺。
那不是打水漂了吗?
不会。
感恩也是一种情绪,会不断积累的。
每个人都有感恩心。
就是我做的一切,大家都记在心里,只是不说而已,那我是不是有些太狡猾?擅长拍马屁?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点。
就是我送大家东西,是纯粹的送,没有任何目的的,我只是用这些表达一点,我们关系很好,我心里有。
没有别的意思,例如求人办事之类的。
那不是我的风格。
我送,就是纯粹的送,不需要给我发红包,不需要给我回礼,甚至不需要对我说声谢谢,我只是表达一点,我们是好朋友。
——摘自《懂懂日记》
个人思考:话说过年走亲戚
年来了,家家开始走动。老家这里更积极,过了腊月初十就开始走亲戚。年前,该走动的基本上都走完了。一圈走下来,真是累(泪)啊!
礼品呢,大部分成本控制在100元左右。也不算太破费。相比礼品,大家看重的是来往。
我以前很不喜欢走亲戚,实在是无感。面对七姑八姨的问候,常常感到很尴尬。对我来说:
灵魂的拷问 + 虚荣的攀比 + 亲切的问候=走亲戚
“学习成绩怎么样?” “现在工作怎么样啊?”谈朋友了吗?啥时候领家里看看”
……
我最常用的应付话就是“还好啦!”嗯!嗯!”然后快速躲开。
连番轰炸,很是头疼。是谁开创了过年走亲戚这种无聊游戏!
这里提供些亲戚未动你先动的应付话术:
虽然心里不喜,还是要去做。
妈妈常说:
“亲戚很重要,万一某天落魄了,
或许亲戚可以帮你一把。”
对此,我深表怀疑!
结婚以后,我慢慢懂了……
过年就意味着和老公一起,跑遍各个亲戚家,吃各种年货美食,看各种笑容,听各式祝福,收获一年中最美好的幸福感悟。
不管什么礼数,那些需要送出去的祝福,一定是最真诚的。
先去长辈家 多说吉祥话
到老人跟前做做,说说话,以示孝顺。
每个晚辈都必须给家里的亲戚的长辈“敬酒”,而且都要说几句吉利话,祝愿家里的人来年一切顺利,“大家都说我们家里的小孩子出去有礼貌,其实就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习惯。”
大家一起,谁家有空就先去谁家,自由走动,舅舅、姨妈、大伯、叔叔……人齐了,就是平安;走动起来,亲情才浓。 都是长辈,一个也不能少,这是礼数。
礼不在多 贵在亲情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家里啥东西也不缺,大家已经不太看重礼品的多少。
买一条烟,拎一壶油,或是一箱奶,十斤鸡蛋什么的,都是些很实用的东西。不管多少都是亲情。这些传统还是应该注重的。
有来有往才是亲戚,过的是年,收的是味!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