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我在看完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这本书后更深刻体会到的。书的名字很平常,以至于放在我的书架很久都没兴趣翻开,买这本书也是因为作者是河南人,而且和一个师兄提到的校友作家名字很像,以为是同一个。因为没有特别去查作者信息。阴差阳错让我与这本书相遇,翻开后就再也放不下,深深被里面的人物,情节所吸引。
这本书里面是一个个小的作者人生中的发生的事,一些他父辈们的人生以及作者自己的思考。他描述的虽然是离我有点远的时代,但河南偏远农村的很多文化,风俗是相同的。在现在我身边很多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但我能体会作者书中人物对命运无力抗争的痛苦。仅仅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书中说"日子"和"生活"的区别,乡下人过的是“日子”,城市人过的是“生活”。作者父辈们的人生和我爸爸那辈特别像,所以边看边哭。勾起了我尘封在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我们家是在落后贫穷的农村,孩子多,自从有记忆开始,是我们兄妹四个帮妈妈干农活,无论春夏秋冬,早起帮爸爸推那个借钱买的养家糊口的四轮车。冬天因为太冷,每次妈妈会烧一壶开水,解冻车的水箱。然后人力摇动车把手发动车。那时候不知道苦是什么,反而特别开心。长大后才知道是父母为我们抗下了所有,给我们最好的庇护。晚上回来的爸爸很多时候全身湿透,或者冻的全身红肿,因为最原始的四轮车没有遮挡,下雨也只能淋着,为了多给别人拉一次货。那时候还不能为父母分担什么。只是很听话的读书,尽自己所能帮家里干一些农活。
有很多次我们四个在大太阳下除草,割麦子,爸妈在休息的空挡,就会很严肃的问我们,你们想要以后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吗,一年到头忙下来也没有办法供养你们几个读书。我们那时候读书还是要学费的,而且收成也没有现在那么好。记忆中我们家每次到了要交学费的时候总会有人需要缓一段时间才交,或者就是妈妈去邻居家借钱。我们被太阳晒得又热又渴,坐在树下阴凉处,吹来的风都是热乎乎的。我是家中最小的女儿,我们那个地方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女孩子几乎不怎么让读书。读几年能认识字就算好的。我爸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读书不行就得在家帮忙干活,问我们愿意过这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吗?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还从来不用生活这个词,都用过日子。我不知道哥哥姐姐们怎么想,我那时候就认真读书,很怕自己过这种生活。不是说农民不好,对于那时候的自己,想法就是不愿意过那种生活,想要有更多的选择,过不一样的生活。用现在的话叫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会。
现在我们四个都通过读书不再过父母当年的生活,但回想起父母他们一生所做的最让他们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教育出了他们的孩子,脱离了他们认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当然外面的生活未必是好的,精神的压力可能比农村的简单生活大很多。但至少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有了自己可以掌控的命运。只是从我的角度看,不知道父母的人生是不是值得的,为了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