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点想写的东西,我所理解的写字,一个是为了写而写,这类多是应用文,譬如公文写作,讲话稿、新闻稿、会议纪要、通知、函等等,这类文字之所以叫做应用文,就是因为其应用性强,需要什么类型的,就写什么类型的,有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行动,有的是为了警示教育,有的是为了协调沟通,有的是为了留存留档,目的决定其文种。另一个是为了情而写,我把这类文取名为“自创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等,要么寄情于物,要么寄情于思,文字只是内心想要表达的表现形式。我不代表权威,只是随便胡咧咧罢了。
说白了,我更愿意写一些“自创文”,不太喜欢写应用文,并非否定应用文的实用性和贡献率,只是觉得随心所欲地写字,来得要更舒服、更自在、更惬意!
活了几十的年纪,慢慢觉得其实人,就两件事:做人与做事。文如其人,既是做事,又是做人。写字,说到底该算是做事。你敷衍,本想了却一个事,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了事;你虔诚,只想老实做人,往往想办的事也随之而成。这就是古人说的事与愿违和心想事成。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成如此,败也如此;爱这般,恨也这般。
所以,我一直努力把“人”先做好,然后才是把“事”办好。单从“人”和“事”俩字结构上看,其实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人”字一撇一捺,何其简单啊,可你若真想把它写好、做好,并不简单;“事”字有横有竖、有弯有钩、有上有下、有内有外,很是复杂,你若真想把它写好、做好,自有其道。
一、先说一说关于做人
从结构上看。一撇一捺,写出来的并不只有人字,还有出入的“入”,还有对错的“×”,再有就是谁也不懂、啥也不是的符号了。
有人说:人字的结构就是你给我倚靠,我给你支撑,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给谁帮助或者幸福。
这里面强调了一个关键词——相互。从力学角度去分析,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打个不恰当的例子:扇人耳光,想要扇疼别人的脸,自己的手也不会浑然不觉。从文学角度去看,就是诸如“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渴望与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相互,这个词很有意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相互,就是彼此,就是共同。所谓彼此,就存在“厚此薄彼”“厚彼薄此”的现象,这个问题应该算是千古难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此,少点、贫点不怕,却怕不均等、不安定,为何?这里面就有“相互”比较的原因,比较的结果,无非三个:优、劣、同,或者胜、败、平,可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我则觉得只有一个结果,要么孰优孰劣,要么孰胜孰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个“同”太理想状态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个“平”也太牵强附会了。就如同《万万没想到》一书中说得一样:“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平时我们想象的N种可能,在现实面前往往都被打成了原型,破灭的都是孙悟空汗毛变化出来的幻景,留下的才是最后的本尊。同样是比较,有的人选择了“人比人气死人”,有的人选择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都是比较,最后结果截然不同,因为“选择”的关系。所谓共同,就是同甘共苦,就是同生共死,这个相对容易理解,嘴上说说还行,实际去做太难;剧本台词写写可以,现实生活做到太少。就如同刎颈之交我们都听过,可有几人见到过。虽然我如此说,但我心里仍然相信,相信“同风雨,共寒秋,漫步西街头”的浪漫,相信“同甘苦,共生死,牵手到白头”的坚贞。《恰同学少年》里面蔡和森说过一段经典的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
综上所述,相互——比较——选择——相信,这几个词语,就可以很好地诠释“人”的部分属性。相互,如同人的社会属性;比较,如同人的自然属性;选择,如同人的职业属性;相信,如同人的独立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