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新都一职高的温阅春老师的《班级管理中的“马太效应”》,这篇文章中他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学困生失去了什么?
【原文】这与“强者”本身的“强”有关。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较为轻松,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培养特长,锻炼能力,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又促进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学生确实各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而另一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得不轻松,原有的一些爱好在家长、老师甚至是自我的压抑下,被迫放弃。结果是疲于应付学习却收效甚微。这样一来,班集体中,只有部分学生得当较为全面的发展,而大部分学生不但没有全面发展,连原有的部分优势也失去了。
【思考】学困生失去了什么?
我此前写的文章中,多数都在写学优生是如何得到关注的,但是我却很少写学困生失去了什么。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我忽然想到学困生失去的远远不只是成绩。当一个学生成绩差的时候,他会失去什么呢?
1:失去爱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以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时,可能会丢失对兴趣的追逐。学校一位老师的孩子,小学主要学习特长,到了初中仍然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这样弹琴到了专业水准。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几乎不敢让孩子继续学习特长,担心影响学习成绩。
2:失去自信。学生成绩变差时,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1)学生出现问题,老师首先会鼓励引导学生(2)学生重复出现问题,老师可能会批评出错的学生(3)学生受到批评后,会自我反思(4)学生受到的批评很多时,会自我怀疑。(5)老师反复表扬优秀学生,学困生得不到认可,最后很多学生会逐步失去自信。
3:失去自尊。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必须进行管理。管理“最见效”的方式是批评。当老师把嗓门打开,对学生一顿批评的时候,学生会在老师、家长的指责,以及同学的不理解中逐渐失去自尊心。
4:失去锻炼的机会。
班干部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但是学困生,往往会丧失班级管理的机会。学困生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很有可能经受不起学校的各种考核。班主任希望学生帮助老师维护班级运转,但是学困生可能很难帮老师缓解工作负担。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相对粗心,在处理班级问题的时候,可能经不起学生会的检查,导致班级德育扣分,老师在选择关键岗位的人选时,可能会比较慎重。这样也导致,很多学困生会丧失管理锻炼的机会。
比如:一个优秀的卫生委员,组织和协调能力往往很强,能把卫生管理的井井有条,班级可以不扣分,班级的德育考核可能比较优秀。一个不够优秀的学生当卫生委员,可能管控不严谨,让班级处处扣分,不但不能帮班主任分担班级工作,反而让班主任处处揪心。
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不仅是成绩,还有综合能力。所以,学优生,先是在成绩上崭露头角,随后老师通过实际观察,发现学优生的班级管理能力也很强。对于学困生,老师虽然也希望能够给他们机会进行锻炼,但是碍于学校考核对班主任的严格监控,可能也会导致,老师不敢在关键位置上重用学困生。从而让学困生失去锻炼的机会。
二:老师对任何人都不能先入为主。
【原文】尽量用客观事实做评断依据,减少主观臆断。特别是“评优”类的活动,要真正做到民主,不能凭自己的意愿定夺。即使我们自认为考虑周全并无偏袒,也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失误。
【思考】思维定势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有一些荣誉要参考成绩作为标准。比如三好学生的标准可能要参考一下内容:
1:成绩 2:体育 3:德育。
当有限的学生获得这样的荣誉以后,其他同学丢失了这样的荣誉。
很多学生,由本来的某一项不优秀,直接变成了三项不优秀。当时间久了以后,学生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