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彩
今天有家人给我发了以下的信息:
孩子怕模特假人,害怕虫子。前段时间去南京,正开心的在路边玩小石头呢,突然从石头堆里跑出来一个虫,吓到她了,从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留下了心理阴影,怎么破?
孩子很害怕模特假人,中间有段时间都不怕了,后来不知道咋又怕了。不能看到模特假人,然后就跟她说,这模特是假的,它不会动,不能跑,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喝水……你看这些你都可以,它都没有你厉害,所以你不用害怕它,对不对?跟着妈妈一起说,我不怕他,他是假的……就重复着说几遍,然后你再问她怕不怕了,说不怕了,等见到的时候依然很害怕,妈妈也不知道这种处理方式对不对,妈妈却只能想到这样跟她说,但看不到效果。怎么办呢?
以上是一位妈妈发过来的。
以下是我的回答:
第一,孩子对这个世界有恐惧是非常正常的,孩子从2岁开始自我意识开始飞速发展,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分离。孩子尤其会对突然闯入他世界的东西害怕,因为他没有心理准备。同时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辨认什么是对他有伤害的,什么是对他没有伤害的。处于保护自己,他首先会把看到的东西当做有伤害的。
如果之前没有心理创伤的话,孩子很会观察,他发现别人可以接触的东西,他也是可以接触的。如果有过害怕的体验,就不行了。
第二、接纳孩子的情绪。承认孩子害怕了,帮助孩子表达这种害怕的情绪,同时给孩子一个拥抱。
可以这样说:“宝贝,你是害怕这模特假人了吗?”
“宝贝,你是不是害怕这虫子啊?”
“嗯嗯,我宝贝害怕这虫子了,妈妈抱一抱。”
接纳孩子害怕的情绪很重要,这样让孩子的害怕情绪得到了安放,同时害怕的情绪也释放出去了。
如果我们告诉他“别怕,别怕,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呢。”这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害怕的情绪向内压,也就是孩子的情绪是向内走的,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要害怕”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大人觉得不害怕,可不是孩子觉得不害怕。第二层:是大人觉得孩子不应该害怕,可事实是孩子已经害怕了。
我们试图通过讲道理说服孩子不要害怕,其实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不接纳,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奇怪。
孩子的心理状态可能是这样的:为什么你们都告诉我不害怕,可我真的很害怕呀,是你们有问题还是我有问题呢?当妈妈让我不害怕的时候,我可能认为是妈妈不害怕;当爸爸也说不让我害怕的时候,当奶奶也让我不害怕的时候,我就觉得是我有问题了,这个世界怎么啦?为什么他们都不害怕,就我害怕?哎呀,好怕怕呀!
在这里,多说一段: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想要更多的人来学心理学的原因。心理学有科学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方法。就像“别怕别怕”一样,这多么常见的一句话,这句话多么的没毛病,却将情绪向下压,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方面的常识与心理学常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三、与问题同行,孩子害怕模特假人、虫子等问题不会在一时间消失。开始害怕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调整确实需要很长时间的。有可能需要3-6个月,有可能需要1-3年,别想着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但只要你愿意这样接纳孩子,陪伴孩子,他的害怕就已经减少很多了。
下面是具体的实例分析了:
我女儿怕狗
在她还不到十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我去买苹果,在我挑苹果的时候,有一个大狗近距离在她的面对叫了两声,她吓得嗷嗷大哭。从那以后,她就特别怕狗,不能看见狗,只要看见狗就立马跑到我怀里。严重到不能去小区广场玩耍,去玩耍她都特别的小心翼翼。
我知道她被狗吓到以后,我就开始了陪伴他脱离害怕狗的历程。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四年前,当我知道女儿怕狗呢,我第一反应就是用行为主义的“系统脱敏法”来帮助她脱敏,尝试以后,发现没有成功,后来也没有再用了。
我当然做到了,接纳和肯定了她的情绪,当她害怕狗时,我就帮助她表达“宝贝是害怕狗了吗?”那个时候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都是接纳的。从来没有说过:“狗有什么好怕的”;“你看你胆小的,狗又不咬人。”而是接纳她的害怕。
记得2016,2017年回老家过年,都是让爷爷把家里的狗拴起来的,而且是拴在了平房顶上的。几乎每次回家,小狗都得遭殃,都得被送到房顶上去。其实就是只要我们回家,老家的狗都需要送到平房顶上。
在2018年过年,狗没有被送到平房顶上,而是拴在了院子里,芊宝都是在它身边走来走去的。
那在2岁左右的时候,甚至泛化到,鸡鸭鹅都怕,更确切地讲,是只要会跑的东西她都害怕。那时我也是有很多担心的,如果这样的话,她以后就很难再回农村老家了。我也和老公探讨过这样的问题,老公也是很担心。
后来我缓解了自己的焦虑,如果她一直害怕就让她怕着吧,反正她的妈妈是不会责怪她的。继续接纳她害怕状态,让她害怕的情绪出来。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她不那么怕鸡鸭鹅羊了,还是有些怕狗,但是她看见狗她不害怕了,只有一种情况她害怕就是狗向她跑过来。
今年回家过年,她居然在羊圈里玩了两个多小时,而且还追着羊跑,已经不害怕鸡鸭鹅羊。
我觉得处理孩子害怕的情绪,无论是害怕什么。我们家长都要做到:
1.不焦虑
2.不批评
3.不指责
4.不否定
5.与问题同行
6.接纳害怕情绪
7.给予支持和陪伴
(转载请注明出处,刘彩材思有限,比较珍惜)
刘彩,一个致力于读懂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