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半起床为孩子烙了几张软饼,炒了土豆丝,有些窃喜自己的刀工很不错,虽然有20多年没有好好做过饭了,但是初中到高中那几年每天做饭的基本功让我只要做就可以折腾出几个菜和一碗饭来。其实我想写这个细节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孩子从小的经历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某种能力,而这些能力也许只有潜移默化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某一天成年后参加某个培训班,或者某个营养师指点二三就会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昨天不知所云的写了《“有用”与“无用”》,看的人可能被我搞糊涂了,但是我却把自己写明白了,这就足够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都无能为力,就不要奢望对他人有什么影响了。昨天让我深入的梳理了我一直在从各方面准备的某些思绪,明确了一直在等待的方向。昨天上午看了一篇一个名人写的文章,人名和文章标题都不记得了,看来我的确不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但是文章大意我记得很清楚:人生的方向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的方向决定了目标,思考的深度和想要的决心决定了自己能走多远和坚持多久。他是一位和王石经常野外探险的一个成功企业家,他说的话一定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思维的正确。对普罗大众来说的成功几乎都是事业有成,当很多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也有人在反思属于自己狭义的成功到底是什么?其实不管成人是否在追求的路上,在思考的路上,甚至在庸庸碌碌的路上,但几乎所有人都将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嫁接在孩子身上,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几乎好成绩代表了一切。我们有理由思考,这样的执念真的对吗?
从9月份开始做亲子读书会,当时的动机是为了集聚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共同学习,探讨教育孩子的话题,让我们有机会从培养不同年龄段孩子家长们的分享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走回头路的,我们只有力所能及、却又适可而止的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是一个规划者、支持者、建造者甚至有可能是毁灭者的角色,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的社会由千千万万个我们这样的孩子组成,我们无法了解别人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但是我们每个有觉知的家长其实应该都是在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培养着自己挚爱的孩子。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是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似乎感觉这孩子像是从天上凭空掉下来一般,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我希望有更多人珍惜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将更多地力气放在自己身上去提升自我。
随着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获得幸福指数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很少有人因为早上吃了一个面包而兴奋一天,也很少有孩子因为父母带自己出去旅游一次就开心很久,我们在满足自己时候匮乏的感觉,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同样是捉襟见肘。
10年前当我们带着捐赠的善款去到偏远的郧西大山顶上为贫困学生捐赠的时候,我也看不到孩子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幸福,更不要说很多从事公益和慈善的人所奢望的感恩之情。关于“给予”我们所理解的和所做的都太荒蛮了,直到今天都没有多大的进展,即便对我们的孩子而言也是如此,除了变本加厉的用物质来搪塞,我没有看到别的什么。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和反思,我到底要什么,其实我想每个人最终想要的东西都是一个,那就是“爱”。只是我们一直都在表象上运作,很少深入,从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成了创造问题的根源。早上做完饭,孩子和老公都出门了,我又回到床上睡了一会,顺便听了我们大师级的姚未教练拆解一个关于亲子教育的一段语音,一个孩子因为没有按规定用老师分发的稿纸写作文而与老师发生的冲突,后来又有一位家长提了一个案例:一位三年级的孩子,父母离异,对爸爸再婚的强烈反抗,我们500多人的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实这些案例都随时随地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能就是你我他,遇到问题,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永远都是最高效的方法和策略,最好就是立竿见影的大师级水准。但深入的想想,我们要的真是这些吗?我们总是想要一些方法搞定一些什么,但是我们又会遇到下一个需要搞定的事情,为什么人生被我们搞得如此忙乱,为什么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如此匮乏?我们到底在证明什么呢?还是在寻找什么?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想它是有答案的。而这个答案的清晰与否也决定了我们人生方向的清晰与否。
昨天中午写完东西我迫不及待的做了一个决定,我希望做些“无用”的事情,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在孩子的班级群里发了一个消息,询问大家关于创建一个班级亲子互助群的想法,消息一发出,不是一呼百应,但也得到了很多家长的积极认同和反馈。随后我们建立了一个12个人的临时群,商议具体的措施和意见收集工作。
发起这个活动的初心其实很简单:为我的孩子,以及更多的孩子们,创建一个学习之余与同学互动交流的一个环境,我们多数同学都住在不同小区里面。在学校里,48个学生的班上,孩子们只能从一上课就坐在座位上直到放学,除非上厕所或户外活动。孩子们之间互动的机会很少,几乎很难建立深入的社交关系。就像我家孩子,刚刚开学为了认识第一个朋友,从她第一天给我讲她选好朋友了,到她真正交到那个小朋友,中间几乎花了三天的时间,才像她说的,终于时间巧合在厕所碰到了她。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学校相关的管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希望通过有效的弥补措施在业余时间为孩子创建一个开放的环境,同伴教育是仅此家庭教育的一个环节,甚至从某种程度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在我这些年从事与人有关的销售和培训工作中接触了很多人,发现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远远大过其它任何能力。一种交往模式,它的建立是日积月累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构成的,以及生活环境造成的,而绝不是一朝一夕通过某个沟通技巧或者神奇话术就可以让一个人拥有社交的能力。
再者,孩子上次很高兴的给我讲她在学校交了第一个好朋友,我当时特别问她:那么多孩子,你为什么选择与这个同学交朋友,而且花了那么长的时间也没有放弃?她告诉我:因为那个同学很优秀,所以她很想和她做朋友。我又问她:你为什么选择优秀的孩子而不是别的孩子?她说: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她一样,也是很优秀。我也就没有再问了吗,但是内心还是有些波动,因为我并不希望孩子将学习成绩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记得小时候,我似乎无意识的这样做,几个印象中的朋友也是成绩好的。记得老公给我讲过他小时候,母亲也是不让他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玩,虽然他的成绩也不怎么样。但也真是因为这样,让我之前的思维局限于非此即彼的浅薄层面,也无法通过多元化的朋友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一条道走到黑。所以,我希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开放的环境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同辈们,并有机会从小建立力所能及支持别人的意识和思维习惯,我想这个社会需要的不仅是聪明人,更是愿意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好的人,并乐于分享的人。学习成绩仅仅是一个人一个维度的考量而已,未来社会多元化额价值观就会诞生更具创造力和开放性思维的人。无论哪个时代,我想学习的目的更多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逐步培养的一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事情唯有自己经历和反思,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而这种体验才是最真实和有力。感恩自己这几年带着孩子工作的过程中,让她有机会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也有机会帮我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刚刚7岁,她早已有了自己的交际圈,我能做的就是为他在社会上创建一个更开放的环境,让她和她的小朋友们有机会快乐的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彼此的扶持,共同的成长,这种力量会成为一种比父母和老师很持久的力量支持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
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家长与我同伍。我们借着培养孩子的契机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安心去发现和探索孩子们。终将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的美好才有机会让我们父母看到未来的美好。唯一要记住的是,爱才是化解一切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