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重大节日之一,最能牵动人流、人心的节日。在这劳动越来越重、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形式的时代,春节也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春节变“劳动节”
春节是中国大多数家庭团聚的日子,不仅在外求学的人儿都会在这个节日归来,在外工作的也一样。代表团圆、家人相聚的中秋节都不见得会跟家里的人团聚,但是春节大家都会想尽办法回家。
而很多家庭,家里其实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大家才会都会回来。平时也很少有人住,所以家里的卫生便是首要任务。比劳动节更加尊重劳动的开始一遍又一遍打扫着整个屋子。
先不说扫地、拖地以及擦各种地方,光是春节做饭这一环节就会让很多人有累无处说。无论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还是平时亲戚来拜年的吃吃喝喝,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进行,所以饭前总得有人做饭、饭后总得有人收拾、然后洗碗。这是身体的“劳动”。
当然啦,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总得找点话题聊聊。聊来聊去总会到你身上,而且说不定你就是这顿饭最重要的下饭菜。所以,春节临近时,朋友圈里流传这么一段“过年聚会礼仪”:上学的不问成绩,上班的不问工资,做生意的不打听收入,单身的不问恋爱情况,恋爱的不催婚,已婚的不催生,已生的的不问二胎,尤其不要问投资炒股的。其实这些都是关注的重点,这是嘴巴的“劳动”。
对啦,说不定还得吃剩菜呢,处在那种扔了舍不得、留着不想吃的尴尬状态。
除此之外,所以过年不仅仅是身体劳动、心理和胃更要劳动起来!
过年的形式化
小时候春节的惊喜,是在记忆中的贴对联、吃年夜饭、收压岁包、接龙灯上。长大后春节的惊喜,是走在街上去购买对联时发现对联的内容无趣、吃年夜饭时的家人聊天的话题越来越现实、收压岁包夜早已没有当初的兴奋和激动。
似乎过年的形式化是我们长大了,再也没有小小年纪时因为一块糖也能没心没肺开怀大笑的心情了,不再因为一点点好吃的好玩的就能开心一整天了。其实,过年的形式化更是因为传统的习俗被现在的我们简化、甚至是抛弃。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时会大年三十那天在自己家家里人给先祖先辈写东西,然后会在年夜饭之前给先祖先辈敬东西时烧给他们。那时的我们觉得春节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再比如,小时会有龙灯去到每家每户,接待完了,大家有时候会跟着龙灯去下一家串门。那时的我们觉得春节是好玩又有趣的。
打卡式拜年
拜年是春节重要的环节之一。拜年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现在家家户户去拜年怎么感觉在打卡。
首先,说“鞭炮”。小时候,记得去拜年家里会准备两种鞭炮,搭起来鞭炮响起的时候像动听的音乐。长大后,鞭炮就是一个圆,一家一圈足矣,响起来也没了当初的音乐感。
其次,说“礼”。小时候,去拜年会提着糖酒,有时还会带上一块腊肉。长大后,所有的礼都换成了一个红包,然后对方又给自家小孩一个新年红包。
最后,说“拜年”。在饭桌上,听闻现在的拜年就是一群人到这家放点鞭炮,然后接着去下一家。说不定主人还没来得及准备好茶水,你已走远,而妇人和孩子可能才刚从上一家走出来。
如今,回家的人儿,又像南飞的燕,陆陆续续离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