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于2015年4月18日 微信
这是位于哈默斯利盆地中部西澳的第二高山,海拔却只有1,235米。别以为哈默斯利真的是一个盆地,它是低缓的山丘和山间河谷构成的一片丘陵。之所以称之为“盆地”,是因为组成丘陵的那些石头在距今26亿至21亿年前是在一片海盆里沉积而成的。布鲁斯山(Mount Bruce)不言而喻,也是那些被埋藏、压实、受热的沉积物变成的石头,再经过变形、隆起,而有了今天的模样。
叫它布鲁斯山,是因为1861年,第一位见到它的欧洲人弗朗希斯·格列格里为了纪念澳大利亚军队的一位指挥官约翰 · 布鲁斯而命名。这是不大公道的一件事,祖祖辈辈在山脚下生活的土著人,管它叫"普努伦哈"(Punurrunha)。那时候来澳洲这块神秘的大陆探险的欧洲人,见什么都是要起名字的,就像铁矿小镇汤姆普拉斯旁边的“未名山”,人家咋就没名字呢?当地东古鲁玛人叫它“贾恩敦曼哈”,的确稍有点饶口。
布鲁斯山对于土著人可能具有神圣意义,它也几乎可以成为地质匠们的经典之地。要学会辨认和铭记哈默斯利盆地千奇百怪的石头,只要读懂布鲁斯山便八九不离十了吧。那些石头有25多亿年那么老,据说山脚下那层突兀、緻密的硅质岩刚好25亿岁,于是它下面的石头便成了太古界,而它上面的石头则归了元古界。这种故事当然是地质匠们编出来的,盘古开天地之时绝没想那么多,但却不小心把哈默斯利变成了一个大铁盆。
第一次见到这座西澳第二高山是七年之前,站在山脚下一个铁矿大采坑里,南半球的太阳从北面照射过来,近在呎尺的山峰隐在一片雾霭般的眩光之中。
一点不错,在布鲁斯山脚下挖一个大坑这件事,也是不大厚道的,人们被欲望所驱动,缺少了某种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这种欲望,如今像传染疾病一样四处传播。
俺这些年与布鲁斯山多次偶尔相遇, 却没有一次登上山顶的机会。随手拍了这些照片(1至4),当然,没有一张能向你展示布鲁斯山真正的面貌和魅力所在。第5张,是一位风景摄影师的作品,是俺咬牙吐血、花了不少澳刀在一家美术品店买的。第6张,来自网络,是一位画家沙龙 ·杰克(Sharon Jack)的作品-布鲁斯山的日出,那火红的色彩真的是哈默斯利盆地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