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日常
几个小时的高速公路上,看完了一期娱乐节目,安静下来,耳朵里还嗡嗡作响。吵吵闹闹,看过笑过很快就忘了演的是什么。开车的男士调到电台,听起了情歌,熟悉的前奏,是王菲的《如风》。
“赶紧换台”我不耐烦的说。
“你真是个善变的人,这首不是你的最爱吗?”
“是我爱听的歌没错。就是每听一次这首歌感觉很耗气,就像聚精会神考完一场试一样”我试图找些佐证表达自己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事,别人觉得小小不言而自己却感觉难到想哭。再比如,戴隐形眼镜就是一件需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大事件。别说你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完成,你又不是我。
听歌这件事上,我清楚知道自己的痛点。
我就是一个不太容易从故事里走出来的人,所以我不轻易启读一部小说,看一部电影。
02.勇气
早上,远在深圳工作的闺蜜给我发来一篇文章,大概就是28岁逃离北上广后去了二线城市都成为了新宠。
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年龄,不尴不尬。我虽不在一线城市,可是却有同样的焦虑和畏惧,面临选择,不知如何是好。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质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很少知道什么是“选择”,小升初、初中考重点高中继而重点大学,从来不用主动选择,只要分数高就行。所以现在到了这个当口,大部分人都有点慌。
该不该换城市?该不该换工作?该不该结婚?该不该生小孩?……
跟朋友聚会时,我说出了自己在体制内工作的焦虑,她说,要么你现在出来,要么你再过5年就再也出不来了。真实又刺耳。
昨天还看到一句话,原来制服诱惑广受欢迎,就是变相的在亵渎教育。
批评教育谈不上,只是我解读出了巨大的同情之心。
不管怎么样,时间的洪流把你我推到了这里,2017年的六一。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么样的生活,需要智慧去判断,需要勇气去选择,需要努力去践行。人人都一样,没有捷径。
03.选择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张爱玲《半生缘》
张爱玲在小说开始铺陈的当然是世钧与曼桢的爱情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在谈“选择”。三五年内做出的选择,常常就会影响一生。
在恋爱、婚姻、工作、考场这样涉及选择的场合里,其实都是在借助外界的平台认识、评估我们自己。可惜,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及时反馈给自己的却不多。认识自己,或许真不是件容易事。
大脑常常给我们这样那样错误的暗示。一句话对方不高兴了,就会觉得是自己的失职。一件事做不成功,就会找各种借口。我们知道自己的痛点却不能化痛点为自己所用。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却清楚自己不喜欢什么。无力改变,那就拖着,迟迟不肯动身,直到有一天半夜焦虑的睡不着。
04.返璞归真
“人之一生必需说清楚的话实在不多。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若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事就只是长途跋涉地返璞归真。”
————木心
小时候课本里写道“地球村”这个字眼,我花了好久去理解。现在网络时代,由点聚集成面的网联系着我们和周围所有人,常常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也正是这样人人为中心的时代,我们太容易看到别人的世界了。看到别人高大上的生活,看到别人踏踏实实的装逼。哪怕几秒钟的时间也要刷一刷手机,填充本该是与自己对话的时间。长此以往,你并不知道你是谁,你并不清楚你的幸福标准是什么,指导你生活的甚至有可能都是别人的活法。
今天六一,且把自己当做一天儿童,问问自己是谁,面临什么样的选择,该怎样鼓足勇气迎接6月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