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ina 公众号:Tina的胡思乱想
你是否还记得读过的第一本书?是谁带你打开了读书的大门?当你读书时,你又在想些什么呢?
小时候,父母比较忙碌,我常和外公待在一起,外公是个热爱读书的人,也是在他的带领下,我读了第一本书,看图识字。空闲时间,外公还教我背唐诗宋词,背成语词典,对幼时的我来说,这些东西就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碍于大人的威严,我无从选择,因此背得不太认真,总是结结巴巴,企图蒙混过关。
尽管如此,外公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解释每个词的意思,引导我想象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述的情感,不过当时也只是懵懵懂懂,并不理解外公为什么如此执着的教我背诵诗词。
转眼间,我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慢慢认识了更多的字,即使没有外公的带领,也能够独自看书,这让我十分欢喜,因为我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书了,课外时间终于不用再背讨厌的古诗词。
曾经,我一度疯狂迷恋杨红樱老师的书,她丰富的想象力、诙谐幽默的语言,给我的童年时光带来了无尽欢乐,每当在书店里看到她的新书,就一定会求着爸妈给我买。
那时的我,认为看书是需要仪式感的,只要是喜欢的书,一定要买回家,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用肥皂仔细的洗手,再泡一杯柠檬蜂蜜,拉开墨绿色的窗帘,让阳光尽情的洒在书桌上,轻轻拖开椅子,坐下,戴上耳机,听着舒缓的音乐,仿佛与世隔绝,小心翼翼的翻开封面,独享美好的读书时光。
步入中学后,我看书的时间虽然变少了,但是看书的类型却更加广泛,福尔摩斯探案集,世界文学名著,散文等等,这段时间让我接触到各种文学风格,不断摘抄喜欢的语句,慢慢发现自己喜欢的文风,开始模仿,逐渐改进。
进入高中阶段,看课外书的时间更少了,我也早已不再追寻当年的仪式感,只要有空暇时间,就会看书,外界的环境对于我来说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有更好,没有也不强求。
进入大学校园,我看书的时间又逐渐多了起来,我偏向看逻辑沟通、职场类的书籍,还喜欢看各种随笔,我会摘抄有用的干货,总结整本书的中心思想,把书越看越薄,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看旅行随笔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陌生的地方,不认识的动植物,没有见过的景观,这时我通常会看世界地图,找到它所在位置,寻找他们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小科普。这种读书方法,让我收获颇多。
尽管如此喜欢看书,但我从未想过,有天我会喜欢上童年折磨过我无数次的古诗词。大学毕业后的某一天,我似乎在一瞬间就突然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不过寥寥数语,却能情景交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人心,令人感同身受。
直到这时,我才慢慢发现当年外公教的诗词早已深深印入脑海,挥之不去,我也似乎读懂了当年外公教我诗词的那份执着,可惜年少无知,辜负了一番好意。
人生漫漫,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喜欢的书籍风格迥异,读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对读书的那份热爱。也许,有些书已经很久没有触碰,内容也记不太清了,但是就如周宏翔老师所说: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她们已在不经意间深入骨髓,与你融为一体,一旦触碰,就会喷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