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刚加了一个微信群,是父亲原单位退休职工的微信群。主要是便于通知和父亲一样的退休老人的异地医保和退休金领取事宜。
群里多数人和我一样:受父母之请提交老人的住址、电话和符合规定的照片到群里。
照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寸或两寸大小的证件照,而是要求退休老人一手拿着近日的报纸或日历,一手拿着本人身份证的照片。要求报纸或挂历的日期要清晰可见,身份证上的姓名、证件号也要清楚。
从入群后,每天群里都有老人家的照片信息提交到群里。因为父亲一直都很关心异地医保的问题,为了能及时给父亲带去单位相关新政策或咨询,我把这个群做了置顶处理。
群里很多叔叔阿姨的照片,都能勾起我儿时的回忆。那时的我们,在铁路家属院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了。
下课后从我们的子弟小学走回家里用不了十分钟,写完作业骈和家属院里的孩子们就一起在楼前的空地上跳皮筋、滚铁环、砸沙包、跳房子……一直玩到晚饭前。
如果爸妈办事回家晚了,我也不会挨饿!
“怎么还不回家啊?”
“我爸妈出去了”
“快快,那赶紧来我们家吃吧!”
……
于是我就会连蹦带跳地去招呼我吃饭的叔叔阿姨家吃饭,边吃边等爸妈回来。
小时候我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因为懂事,院里的大人们都很喜欢我。看见我,他们手上有啥吃得都分我一些吃。
远亲不如近邻。那时家属院楼前楼后的邻里们,大家都好似一个大家庭,互相帮衬,虽然也有吵架拌嘴,但用当下的话说,彼此正是因为互动的频繁着,成了一个活跃的集体。
当然家长里短的事也成了不间断的旋律
现在想想:那时的生活方式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新理念,但却最好的诠释了共享的理念。
那时帮我包扎伤口的刘阿姨,还有帮我挑手指上的刺儿的吴大娘,爱跟我开玩笑逗我玩的电工寇叔叔……
还有很多在我儿时记忆里留下很深印象的叔叔阿姨们,看到他们已成了满头银发、皱纹多已爬上额头的耄耋老者时,心头总不免有些沉重,心里不太是个滋味儿。
转眼从父母回京后,已经有十五六个年头没再回咸阳的家了。
父母单位有事基本都是用电话、邮件、快递就解决了。
因此那些儿时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我小时候看到他们的样子。
时间飞逝,光阴荏苒~
那时的叔叔阿姨,现在早已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了自己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后人。
岁月在他们的身上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真心希望天下的老人们能拥有更多的健康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