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决定买这本《白熊实验》首先是为了凑够参加满减活动要求的金额。其次就是觉得这个书名很有意思,毕竟副标题是我一直没提及的“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平时观影体验倾向于重口味,特别是像《犯罪心理》这类精细刻画心理活动的美剧。一旦看到可能与心理研究相关联的书就没有轻易放下。
但是看完推荐序1,2,再版前言,初版前言,以及第一章《精神控制》这些内容,感觉有点晦涩难懂,很多专业术语或者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反复推敲。
首先说一下标题里的"白熊实验"。据说是托尔斯泰当年被他大哥尼古拉要求站在那里不要去想一只白熊,可是为什么不知道。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后才知道答案。
原来是他哥哥曾经说起过一座吹牛山,他答应带弟弟们到山里去的条件包括:1,站到角落里,不准想到白熊。2, 沿着地板间的一条缝隙走,不准踏空。3,一年之内不能看到一只兔子,不论是死是活,哪怕是烤熟的也不行。
托尔斯泰在回忆自己站到角落的情景时,说尽管他自己尽力不去想白熊,可是不管怎样他都摆脱不掉有关白熊的念头。
《白熊实验》的作者,即哈佛大学丹尼尔·韦格纳教授把这样的一个情形搬到了实验室,让数据来证明他自己的一个观点,想法没有错,但是压抑本身才是最大的问题。
"白熊实验"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我们压抑自己,努力不去想一头白熊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头白熊,甚至会更多地想起一头白熊。
同理可得的是,如果我们想去压抑一个想法,我们可能首先需要有一个对"压抑"这个想法的想法。我们不可能在不知道要去压抑什么的时候,就能成功地对这个什么实施压抑。
然而一旦我们确定我们要压抑什么,那这个需要我们压抑的什么就已经在我们头脑里存在并且根植已深。
从这一点来看,有些电视节目里特意写着"专业表演,请勿模仿"是否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或者电视剧一开始出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宣传,但是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搜索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看看能不能找到生活中对应的情况。
很多诸如此类的不想要的想法却偏偏占据我们的头脑,而且不可避免地频繁出现。
对于这样的情况,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会向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隐藏精神的黑暗面。我们会倾向于潜抑,即把想法从记忆中删除,但是我们也会避免意识到一个想法。潜抑就是我们永远不可能把那个想法找回,但是压抑只是不想而已。所以精神控制会适得其反,你越是不想去的事情,你偏偏就会不断去想。
第一章"精神控制"还提到了詹姆斯和光明面,还有杜威和他的实践这两个部分。但是我感觉自己还需要对前面的部分在仔细琢磨一下,就没有继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