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第四章单独拎出来写?是因为这章的内容看着太过瘾了,信息量极为丰富,主要讲了刘强东开始全面进入电商领域后遇到的问题和整个融资到上市的过程以及京东管理的核心理念。我读的是纸质书,今天每一张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被我划了重点。
又因着这本书是刘强东口述、作者整理,你读着就能感觉好像刘强东坐在你对面,跟你娓娓道来京东发展史上很多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一、从线下全面转战线上
对于为何从线下转战线上,刘强东只用了几个字:“基于种种判断”。这种种判断里面的文章就大了,因为这一次战略转变应该是京东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刘强东后面解释说:“那时候我做了很多研究,受到最大的启发就是对供应链效率和成本的认识,我发现100年来全世界商业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两条线,每一种新模式出来的时候,只要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就会颠覆旧有的模式。”
因此基于这些判断,他做出了关闭线下实体店全面转战网上的决定。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确立了京东“倒三角形”的战略管理体系。所谓倒三角就是前端客户体验更好、而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谁就更有竞争力。所有管理的方向就是这三个目标。
当然,转战网上也付出了代价——很多老员工离职了。30多个人中走了20%,其实也就走了六个人,但刘强东很舍不得他们。他描述道:“走一个,我心里就郁闷,喝场大酒,大家抱头痛哭,第二天人就走了。”、“老员工离职是自然而然伤感的,往往比供应商不给供货还要痛苦。”这段足见刘强东的铁汉柔情。
二、京东的融资之路
2006年,京东扩充品类后,由于还是小公司,没有账期,京东的现金很快就不够用了,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的时候,刘强东才知道有风险投资。而那时他连什么叫VC都不知道。
第一次融资就碰到了第一次投资的徐新,两人一拍即合,徐新决定给京东投资1000万美元,占了京东40%的股份。刘强东占40%,员工占20%。当时员工有多少呢,38人。现在在看这些人该是多幸运的一群人。
第一次融资的钱,刘强东就直接投到了建物流中。因为他分析只有自己建物流才能获得供应链服务能力。为什么这样决定呢,因为当时70%的投诉都来自物流。虽然建物流这种模式看起来很笨重,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用户体验,别无他法。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刘强东坚持这样做。而且他从全社会的利益考虑这件事:中国每一件商品从走出工厂大门,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要搬运5到7次,耗费了很多成本和时间。而京东物流,追求的是减少商品的搬运次数,终极目标是只搬运两次,这才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看,刘强东就是这样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这是经济学的角度,这样的角度让人心生敬畏。
第二次融资就没有第一次那么顺利了。第二次融资时,徐新说要全投,估值6000万美元,徐新说她再投2000万美元,再占25%。刘强东就不同意了,因为徐新再投2000万,就超过了刘强东的股份了。刘强东不允许这样。于是徐新做出让步,决定只投1000万美元,另外1000万美元需要刘强东再找别的投资机构。
而这次,刚开始还有几个公司追着投,但后来就突然决定不投了。——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那时候刘强东看了70多只基金,一天最多看了5只,一星期最多见过42个投资人。也就是那时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刘强东的头发就白了。
好在2008年年底的时候,雄牛资本决定投京东,徐新原来的boss梁伯韬先生个人也投了100万美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而这次融不到钱的痛苦经历也给刘强东留下了阴影。即使后来再也不缺钱了,不需要融资了,只要有风险资本找上门来,刘强东还是接受他们的投资,他说哪怕股份被稀释一些都不怕了,最怕账户里没钱。上市前,京东的账户里有20亿美元现金。
后面的融资故事一样精彩。比如老虎基金陈小红对京东的投资、DST尤里米尔纳对京东的投资故事,都特别精彩,非常值得一品再品。
尤里当时投了京东以后,也想投阿里巴巴。尤里没有在邮件里或者打电话跟刘强东说这件事,而是一定要见到刘强东当面谈。刘强东说我在乌鲁木齐,尤里就从旧金山飞到北京,北京又飞到乌鲁木齐。可见面后刘强东都没时间跟他谈,说要先请配送站的兄弟们喝酒。尤里说那我也参加。就是在喝酒的时候,尤里对刘强东说Richard(刘强东的英文名),阿里巴巴那我也想投一点,但是不一定像投京东这么多,你如果不高兴,我们肯定不投。 而刘强东的回答也足以见这个人多么大气。他说:“你是投资人,你不可以只靠我们一家,我一个人不可以帮你赚一辈子钱。你投谁都可以,全天下我的竞争对手都可以投,你觉得你能赚钱就可以投,没有问题的。”他完全从投资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样的胸襟和气魄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第三、京东的战略与管理
刘强东说京东的管理非常简单,就几张表格和图表。第一个图表就是之前提到的倒三角,图片会更清晰。
最下面一层是团队,第二层是物流系统、IT系统、财务系统;第三层是成本和效率,最上面一层就是用户体验:产品、价格、服务。
在人员管理上,刘强东根据价格观和能力把员工分为五种类型:金子、钢、铁、铁锈和废铁。
价值观与公司一致、而且能力也很强的是金子,要占到20%,是公司的主干力量。能力不行,价值观与公司有冲突的坚决不能要,是废铁。能力很强,而价值观与公司完全不一致的是“铁锈”,做产销可以让利润暴涨,就是价值观跟你不一样,做事情没什么诚信,也没有合作的概念。因此他搞破坏的时候要比铁杀伤力大的多。而公司中能力不错、价值观也与公司大部分吻合的人是钢。钢占的比例大约80%。金子不是越多越好吗?为什么钢与金子的比例是八比二。刘强东说不是的,因为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现金收入、股票都是有限的,当公司金子太多的时候,你就没有什么资源留下这部分人。
刘强东还介绍了“人事权ABC”原则:直属领导以及直属领导的上司两个人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升迁罢免,避免一个人说了算。、“8150原则:一个领导者最少要管八个人,否则不设置管理岗位;只有等团队到15个人,才能开另外的部门;基础工作一个人要管50个人”、“一拖二原则:允许空降兵,但一个空降兵最多只能从原单位带两个人过来;多了也可以,分到别的部门,避免形成小团体”、“24小时决策制:下级向上级汇报的事情,上级必须在24小时内做出决策,而且是实质性的决策。
他说这些制度都是付了很高的学费学来的,并不是从哪里照搬过来的。而这些制度一般的公司都可以学习借鉴。
正题部分讲完了,很想再写写书中一些打动我的小细节。
我还想分享一下一些击中我的小细节。
第106页
2009年,我有时候凌晨两点到家,然后六点起来,我母亲很早起来看着我,说你为了什么?背后的意思是说,你也有钱了,不干什么也可以保证家庭生活的质量,你这样累不累啊,我在旁边看着你都觉着累。这样的 话他问过我很多次了。我想,可能很多创业者骨子里都有一种很难描述的东西,我刚开始创业的那两年,创业的激情、冲动根本无法自控,明知道做下去有可能粉身碎骨,会遭受很多苦痛,甚至会给家人带来很多迷惑、困惑,但还是做下去。创业是孤独的事情。
第109页
我和尤里之间还有很多故事。他那时候问我,如果所需的资金都到位了,将来希望做多大?我说希望做到一千亿美元。他说对,这就是我想找的企业。他说低于百亿美元估值的企业他不愿意投。他是个有投资理想的人,他希望投的企业都能做到千亿美元的市值,是真正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社会的企业。
第127页
真正等到上市的时候我也不怎么激动。对于我们来说,上市的意义真的只是因为企业做大了,需要给社会、合作伙伴、以及员工、媒体、公众一个交代,主要是为了向公众交一份答卷,透明我的财务,透明我的一切。因为这家公司已经牵扯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千千万万个消费者、几十万个合作伙伴、供应商的钱都在这儿。
第五章主要是讲京东与腾讯的战略合作、与电商间的三场战争、京东金融、京东云服务等。最重要的一个章节我认为是《京东的护城河》这章以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京东的护城河就是用户体验。这是整本书中刘强东一直在不断强调的概念,甚至上升到了护城河的高度。“只要任何一个竞争者其用户体验不如我,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没什么可忧虑的,剩下都是时间问题。”
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节中,可以看出刘强东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他说:“我不能容忍内部人的贪污腐败,在这方面,我有绝对的洁癖,我不能容忍京东人贪污一分钱。”
他就讲了一个京东年薪150万元的副总裁因为拿了供应商送的一个箱子而被开除的例子。
他用一个“正”字描述整个京东的核心价值观,具体阐述就是:“走正路,做好人,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价值观,让员工一路追随,并觉得靠着自己的努力有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有奔头。
第六章讲了京东的全球化之路以及刘强东眼中的未来。这里信息量非常大,每一个小节都值得对现代商业感兴趣的人逐字逐句阅读。
打动我的章节
第195页
我心里面的最后一个梦想实现了,我就该退休回家抱孙子去了,这个梦想就是京东全球化。有人说中国无数的企业都曾经尝试做全球化,99%企业遍体鳞伤,有的甚至死掉了。
为什么一定要做全球化?我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能引以为豪的一定是来自商业上的成功、文化上的成功、制度上的成功,而我们作为商业的一份子,应该充满着勇气、满怀着梦想、坚定地走出去。
第197页
老实说,我真没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坚持,看准路子坚持一辈子、踏踏实实的,很简单,希望做点有价值的事情。人这一辈子也就几十年,生命也只有一次机会,我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这个世界上来了,不能像今天这样生龙活虎活蹦乱跳了,那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点有价值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短暂生命,仅此而已。
写到这里,本书的基本内容已经写完了,实际上我写的不多,而引用书中的原话比较多,主要是想让大家感受到我读到那些话时所带来的震撼。这本书中的细节一而再再而三地击中我,以至于读一遍根本不过瘾,读完第二遍我才开始写读书笔记,因为读一遍时被阅读的快感和事实带来的震撼淹没了,就像猎奇者一样,一直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故事。读第二遍才慢慢真正品味细节,而那些能击中我的细节会再次击中我。因为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实在是太难能可贵。就像从做生意第一天开始每一票交易都开发票,光这一点,全国能做到的也是凤毛麟角。
最后,以本书《后记》中的一句话结束本篇读书笔记:“也许你在别处已经多多少少读过、听过、看过一些关于刘强东的故事,但我相信,这个版本,一定细节最多、最多频次地击中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