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7年9月18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志第199篇。
周末,我们和乐乐妹妹他们一起去望城某地露营。
到达露营地时,已是晚上八点。雅雅穿了一件长袖,她还是一直喊冷,最后穿了两件长袖,可她却说自己脚冷,不愿意出帐篷。
相反的,乐乐妹妹只穿了一条夏天的裙子和凉鞋,却整个晚上都在外面疯跑。我一直有点担心这孩子会冻感冒,可第二天这孩子却安然无恙。
看来,我的担心纯属多余。
这使我想起《未来简史》这本书中所说的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理论。
人类所自认为很重要的“自由选择”,在这个天才作家看来,是个伪命题。也就是说,自由主义所极力推崇的个人自由,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这真是一个颠覆所有人认识的崭新命题。
自从今年七月,我认真的品读了这本书以后,
我的内心里就在一万次的咀嚼、细化、回味这个理论,试图消化它。在综合了我所读过的心理学、哲学、历史、宗教、人类学等知识之后,我坚定的相信了这个新理论,而且试图让这个理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而是任何生活中的事情,我都试图用它来解释,来运用。
我发现,一个好的创新性的理论,是有最高的价值的。
比如,露营中俩小姑娘在穿衣服上的差异。乐乐只穿着夏裙和凉鞋,雅雅却穿着两件长袖全身裹得严严实实还喊冷。这个差异实在太大。但是,这种差异不是她们主观造成的。我曾经试图拿乐乐妹妹穿得如此少来劝雅雅勇敢走出帐篷,因为乐乐妹妹的衣着可能说明外面没有那么冷;我也曾试着拿雅雅穿这么多来劝乐乐多加一件衣服,因为雅雅的衣着似乎表明外面真的有点冷。
可是,乐乐说:殷妈妈,你不用担心我会觉得冷,我冷了会自己加衣服的;雅雅则是平日里常说的话来回复我说:妈妈,请你不要以别人的感觉来代替我的感觉。乐乐妹妹觉得不冷,那是她的感觉,我觉得冷,是我的感觉。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件事是对赫拉利这个以色列的青年才俊说的“人生根本没有自由”、“自由是个伪命题”这个理论的现实的生动的诠释。
并不是雅雅不想像乐乐那样只穿夏裙就在外面疯跑,雅雅的冷是身体内部发出来的感觉。而身体内部的感觉,几乎是不由人主观控制的。
并不是乐乐想跟怕她感冒要她穿衣服的大人们过不去。她的不怕冷,不是她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同样是她的身体内部的感觉所控制的。而身体内部产生的感觉和欲望,是内生的。
所以,选择穿什么、穿几件衣服,表面上是每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但实际上,在这里根本没有自由意志,只有身体内部发出的感觉和欲望在起作用。
这么一深思,我活生生深刻崇拜起赫拉利来。
而且,我一向觉得,理论不是停留在书斋里的,它是拿来运用的。
于是,我对这个理论在现实中的思考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这些天,雅贝贝常常表扬我:“妈妈,我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很少见的不发火的妈妈。”又一次,跳到我身上,紧紧拥抱着我:“妈妈,我们俩怎么好久都没有矛盾了呀?天天这么开心。”
上学路上,总是见到河东狮吼的妈妈和恐惧惊怕哭泣的孩子。相比之下,我们总是笑意盈盈一起品读着诗歌上学,雅贝贝内心深处是满溢着幸福感的。去年一年级的时候,传达室的爷爷总是跟我说:“你们家这个姑娘每天总是笑的,真是逗人喜欢。”我想,这是因为雅贝贝没有哭闹的理由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真是要感恩于人类的知识财富,让我这个昔日脾气犹如干柴一点就着的人,变成了孩子眼里世界上少见的不发火的温柔妈妈。
为什么不发火呢?
原因当然很多很多。比如,每天品读诗歌,心花怒放,心里都会开出花儿来,内心深处的愉悦感自然会投射于外,再看这个世界,风含情水含笑,小草亦风情万种,而面对这么机灵娇俏的小姑娘,幸福感蓬勃而生,哪里还有脾气?
又比如,日日与书为伍,在书海里遨游,研究的是怎样帮助来访者处理情绪,用阅读疗法帮助疗愈有需要的人。那么,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处理好,而阅读疗法,首先要疗愈自己,否则,就只是叶公好龙纸上谈兵。
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对如赫拉利这样的书的品读,让我不仅有了更多悲悯情怀,更让我对世事多了更多纵深的理解和领悟。
理解带来宽容,理解带来豁达,理解带来悲悯。
正如我要求心理学系的学生品读的《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言:
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比如,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明白他的生气只是他内部更深的东西的反映,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对啊,那些高声喊叫,声嘶力竭的人,那些动不动抱怨攻击毁谤别人的人,那些喜欢用权力倾轧、强迫别人意志的人……他们只是外强中干,他们是“处在恐惧和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而把这个理论运用在育儿上,我对雅贝贝的行为理解得更为透彻。
她不爱吃饭,甚至达到骨瘦如柴的程度,但凡见者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对我责备有加。有厨房恐惧症的我,周末,精心做她喜欢的牛肉、排骨。到饭点了,她却玩着玩具一动不动。我内心差点火焰喷薄而出,心想着这姑娘怎能辜负老妈我一片苦心,简直是在故意跟我作对。可“故意”一词在我心里一涌现,我便知道自己错了。既然赫拉利说,人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一说,哪里有故意让妈妈不高兴不吃饭的孩子呢?这么说,可能是她此刻还不饿,或者,是这个菜她今天已经不喜欢了。饥饿和喜欢什么,其实都是身体内部发出的感觉,绝不是孩子故意跟我作对不吃的。
于是,任凭她中午没尝一口我辛辛苦苦做的牛肉排骨而只吃了蒸南瓜。
我不急不躁,我耐心等待着。
晚餐,这姑娘却把一盘牛肉吃得精光,吃完了还问我家里还有牛肉吗?
如果我中午时候认定孩子是故意要气我,我可能就会大发脾气河东狮吼,是赫拉利的理论提醒我,事情根本不是我误以为的那样。
喜欢什么人,爱什么人,喜欢萝卜还是白菜……都是身体内部的神经元产生的生化反应,不由人主观控制。
不是主观的,不是孩子自己能控制的,还有必要发脾气吗?就像天要下雨,地要地震一样,你会对天、对地怒吼吗?
我所能做的,除了做符合她的内心需求的饭菜,就是带她看医生调理肠胃而不是硬逼着她吃,或者,像很多爷爷奶奶那般强行往孩子嘴巴里塞。
最后,我想讲一个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故事。
一个来访者愁眉苦脸找到我,说他最近又跟同居两年的女朋友分手了。这个来访者四十多岁,孩子两岁时离异,至今孩子22岁一直在寻寻觅觅找对象而未果。中间找过五个女朋友,但都同居那么几年关系就痛苦而终。
他在网络上找到我,问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我了解了他这几段情史,吃惊的发现,所有这些他接触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地位比他低,有过悲惨经历,都伤痕累累。最初都热情如火信誓旦旦要让爱情开花结果,但最后,总是发现性格不合。
我在上《婚姻爱情心理学》这门课时,跟学生们分享了这个案例。他们哄堂大笑,全都笑这个来访者太傻:都说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这个人却跌倒了五次还执迷不悟。
我严肃的说:不要笑他。他的悲剧,未必不会在你们身上重演。
因为:我们爱谁,喜欢谁,这是表面上有自由,而其实,你的原生家庭的特征,你的遗传密码,你的成长环境……已经造就了你的神经元的“生化反应”:你为什么偏偏对某一种人来电,而对另一种众人赞不绝口认为最般配的,却毫无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那个在你眼里是西施的人,就是那个符合你感觉的人。
如果,我们不在成年后,去觉察、醒悟,我们就会一直在用同一个模式恋爱生活:总是爱上同一种人,总是说着类似的话,做着类似的事情。
这很悲剧,很无奈。但却是千真万确的。
怎么办?赫拉利给我们提出来一个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来。
怎么办?我还在寻找答案。期待读者诸君,能跟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