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在全国战略布局上,尤其重视西北和东南地区。之前的文章已经提及西安位于关中盆地核心,西连甘肃,过河西走廊连接新疆,北接内蒙,南与四川相邻,在西北地区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而江宁则位于长江中下游最为繁盛区,北倚长江,水陆交通兼备,“控沿海七省之腰脊”,是东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西安府和江宁府一个是西北重镇,一个是东南显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清朝统治者在此两处最早设立了满城。
江宁满城为顺治六年(1649)设,“江南江宁府驻防,顺治六年,于钟山之阳始造满城。十七年重造,自府城内太平门东至通济门东,长九百三十丈,连女墙高二丈五尺五寸,周园三千四百十二丈五尺。”位于钟山之南,地势较高,便于出兵,避免出现水患。康熙十三年(1674),江南总督和江宁将军奏请在江宁满城内部添置营房,满城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展。[1]单位换算后可得出,江宁满城东西尺寸为2100米,南北尺寸为2980米,占地面积约为6.26平方公里。江宁满城也设立五处城门,东曰朝阳门,南曰正阳门,西曰小门、西华门,北曰后门。[2]江宁满城的城垣大体上呈方形分布,而在满城的三面城墙都设置城门,更能顾及各个方位的军事动态。满城在府城洪武门外设大校场,用于八旗兵日常训练,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占地4290亩,后部分土地作为垦种的田地出租,每年收租银。[3]江宁满城也为将军级满城,江宁将军和西安将军之间也存在相互调动的情况。
从满城兴建原因来看,江宁为清代东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通过长江可直接连通中西部一些直省,清朝在江宁设置八旗驻防城可实际控制东南地区的财源,而江宁满城又与杭州、乍浦、京口等处的八旗驻防形成集中的驻防阵地。
在具体建造上,江宁满城在建设之初就保存了明故宫的原貌,并未对此进行改建。江宁满城所划分的范围在辛亥革命后成为民国政府的中央政治区,在此设立了明故宫机场、公共体育场与第一公园等建筑,直到今天也留有明故宫遗址。
在街巷分布与命名上,江宁满城内由于缺乏较为细致的地图资料,通过现存咸丰三年(1835)太平军攻入江宁城内路线图、[1]光绪二十三年(1903)《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南京建置志》所附《明应天府城图》及《同治上江两县志》中的描述所对照可大致得出:由于地形和原有城市格局的影响,江宁满城街道规划不如西安满城那么规整,主干道有一定的倾斜,并不是绝对的平直。但在营房密集区也存在军事化命名的取向,如在西华门附近也有类似的头条巷至五条巷的街巷名称。[2]今天的南京则留下了诸如蓝旗街、后标营路、马标、三十四标等军事街巷名称。
在兵源类型上,江宁满城属于输入型兵源地,在顺治到康熙年间,其吸收了大量北方的八旗兵,如山东德州驻防、山西太原驻防和京师驻防,营制也在不断扩大。
在今天,研究满城仍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作为城市文脉发展中重要记忆的载体,还是在军事上值得借鉴的独特驻防体系,亦或是其隔离的本质实际上保护了一些历史文化遗迹,满城仍有许多可以研究的方面。回看今朝南京这座古都的发展,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发掘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寻新的城市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