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
借《少司命》结尾的“艾”字,来理解先秦字义的复杂性:与其找一种确切的答案,不如同时包容好几种自洽的答案。
一、少司命到底管什么
《少司命》的结尾: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竦(sǒng)长剑兮拥幼艾(ài),荪独宜兮为民正(zhēng)。”
少司命登上九天之后有三个动作,分别是“抚彗星”、“竦长剑”和“拥幼艾”,三个动作,貌似各自需要一只手来做。这让古代注释家很伤脑筋,所以就把第三个动作“拥”理解为引申义,也就是“保护”的意思。这显然不是严格的解释,只不过为了把意思理顺,找一个相对稳妥的解决方案。
“拥幼艾”更难理解。“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是“美貌”的意思,“少艾”就是年轻貌美的人。但“艾”为什么会是“美貌”的意思呢?《孟子》:
“知好(hào)色则慕少艾”
男孩子发育到了青春期,自然就喜欢美少女。
“艾”和“美貌”的联系到底在哪里呢?
古人有一种解释说:春秋时代有一位著名的美女郦姬,她是“艾”这个地方的一个小官的女儿,因为她太美、名气太大,所以“艾”这个字就有了“美貌”的意思。
旁证:为什么姨太太有个称呼叫“姬”,有“姬妾”这种称呼呢?就是因为“姬”原本是周朝王族的姓,是周代最高贵的姓,王族公主嫁到诸侯,都叫某姬某姬,所以“姬”这个字就有了相应的引申义。
很多古文字的意思,都是推测来的,其实都拿不准,太较真不行。不要以理解现代汉语的方式来理解古汉语。
如果“艾”是“美貌”的意思,那么少司命“拥幼艾”就是保护漂亮的小孩子。有些注释家据此推论少司命专门负责小孩子的生死。但是,少司命只保护漂亮小孩,或者只保护年轻貌美的人吗?一位正直的神灵怎么会这样偏心呢?另一些注释家觉得这太不合情理。
《礼记》的另一种解释:
“五十曰艾”
人活到五十岁就叫艾。
唐朝官学权威孔颖达:“到了五十岁,人的头发就白了,就像艾草一样。”
唐朝人把老人灰白色的头发叫做艾发。但是,艾草明明是绿色的呀。真相也许是:野生的艾草确实是绿色的,但中医拿它入药,它在晒干之后就变成了灰白色。这样一解释,“幼艾”就变成了“小孩和老人”,引申为“男女老少”,少司命也就从仅仅掌管小孩子的生死,变成了掌管所有人的生死。
总结一下“艾”这个字的各种义项,真是充满矛盾:
- 它既指年轻人的美貌,又是对老年人的尊称;
- 它既指绿色,又指灰白色。
更加给人添乱的是,“绿”也可以形容头发,如果古人说头发很绿,其实是说头发乌黑。可是,“春来江水绿如蓝”又是什么颜色……真让人凌乱。
“艾”还有一个经常被人用错的义项,读音是yì。成语“自怨自艾(yì)”,这里的“艾(yì)”是“治理、安定”的意思,“自怨自艾”出自《孟子》,是说商朝一位犯了错误的国王自我批评,悔过自新。但渐渐地,这个词纯粹变成了“懊悔”的意思。
以后当你看到字典或先秦文献的注本里那些很简明的字义解释,你就会知道在它们简明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繁琐的考证。而且这些解释未必就是标准答案,所以我们常常要用到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观其大略。或者是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这两种读书方法被认为是最高明的方法,但我们要留意的是,诸葛亮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都相当早,以他们那时候的文字学成果和能读到的书,就算想求甚解也求不出来。
东汉集大成式的儒家学者郑玄大约是诸葛亮的同时代人,他是读书求甚解的典范,但今天我们知道,他的很多“甚解”其实都不靠谱。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诸葛亮比郑玄高明,因为文化的传承靠的正是郑玄这样的人,而不是诸葛亮那样的人。
只要我们本着观其大略和不求甚解的精神来回顾《少司命》的结尾,不再纠结具体的字义和句义,那么可以理解为:少司命大人很厉害,而且对人类很好。
二、《东君》
《九歌》接下来的一篇是《东君》。
东君,顾名思义,东方之君,也就是太阳神。
巫师扮演东君,说自己如何驾着龙车飞升在天上,看到下界载歌载舞。
另外的巫师以迎神者的身份出场,说人们演奏着盛大的音乐,赞美太阳神的贤明。
太阳神很吃这一套,真的率领众神浩浩荡荡地来了。太阳神有一段独白,句句押韵,其中有四句最著名:
「青云衣兮白霓裳(cháng),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xiáng),援北斗兮酌桂浆。」
第一句是说东君的扮相,上衣是青云做的,下身没穿裤子,穿的是白霓做成的裳(cháng)。东君为什么没穿裤子,因为那时候的人不穿裤子,而是穿一种裙子一样的“裳”。裳并不很长,小腿上还要套上套袖一样的裤管,用带子系在腰上。那时候的人之所以举止要有很多讲究,在仪式和等级意义之外,还有一个很实际的顾虑:这种打扮容易走光。东君和众神从天而降,走光的概率更大。东君也许会像梦露那样把“裳”按住,然后很威严地唱着“举长矢兮射天狼”:搭上一支长箭射杀天狼,然后带着弓回家,拿北斗酌酒喝,庆祝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