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家,也是哲学家。《国富论》成就了他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而《道德情操论》让其享誉学术界。我很好奇一个人怎么可以在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领域成为专家,而且还是作为引领者开创了该领域,正是这份好奇促使我去阅读这本书,希望从中略窥一二。
坦白说,这本书太难读了,里面有大量和伦理、情绪、道德有关的晦涩字眼。而且我阅读的是中文译本,虽说是国内翻译的很不错的版本了,读起来依然特别费劲,能去翻译这样一本哲学类著作,让我对译者肃然起敬。不过,我还是建议能中英对照着读,或者读英文版,那样可能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会更加直接地了解,理解起来也会好一些。由于我仅阅读了中文版,对其了解也只停留在全篇脉络上,以及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在此回顾一下,既是帮自己梳理,又希望能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与喜欢此书的人共同交流。
全篇逻辑
文章的大致脉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我们对别人的动机感到同情;第二,我们因别人的行为而受惠的那些人心中产生的感激而感到同情;第三,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符合前述两种同情所遵循的概括性原则;最后,当我们所观察到的行为有助于增进个人或者社会幸福行为体系的一部分时,效用起到润色的作用。我觉得在全篇中还有一个隐含的逻辑,即首先讲清楚美好的品德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心理才可以称得上是美德。然后是我们内心如何运行,通过什么机制让自己去认可、推崇和奖赏这种美德的行为。《道德情操论》很多地方对人性的描述洞若观火,有时一针见血,有时花费大量篇幅去阐述一个基本概念,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语句和故事,让人赏心悦目。
“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来源,似乎是源自过度高估各种永久处境彼此之间的差别。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前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一个醉心于任何这些过度热望的人,不仅在他实际的处境中是不幸的,而且也往往要扰乱社会的平静,以变达到他如此痴心羡慕的处境。然最微不足道的观察或许便可使他确信,一颗善良的心,在人生所有不同的平常处境中,可以是同等平静的,同等快活的,同等满足的”。贪心、野心、虚荣心都源自个人对两种不同处境之间差别的过度高估,促使我们终其一生去追求而忘却了快乐,而很多时候,快乐是当下的,并不需要设定一个界限,需要达到一个个目标,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所追求的现在已经拥有了,只是你少了那颗平静善良的心。古希腊时代的伊庇鲁斯国王的那一位宠臣对他的主人所说的话,可适用于所有处在各种平常的人生处境中的人。当这位国王,按适当顺序,将所有他打算进行的征服计划向他一一叙述,并且说完了最后一项计划时,这位宠臣说,“那么,殿下接着打算做什么呢?”国王说,“我接着想快乐地和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并且在酒酣耳热之际,尽力做个好酒伴。”于是,宠臣回答说,“那么,有什么东西阻止殿下现在就这么做呢?”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某个人走进他的房间,发现椅子全部横七竖八立在房子中央,便对他的仆人生气,他也许会受不了看到它们继续乱七八糟杵在那里,而宁可不厌其烦地亲自动手把它们各就各位摆回椅背靠墙的位置,这个新局面的全部合宜性,来自他使室内的地面空旷起来,比较方便他走动。为了获得此一方便,他宁愿给自己添麻烦,而这麻烦又比没有这个方便时他可能蒙受的一切麻烦还要大;没有什么比他一进门就在其中一把椅子坐下来更轻松容易,而当他大费周章地忙完椅子的事情后,他很可能也不过是同样一屁股往其中一把椅子坐下。所以,他想要的,看起来,与其说在于这个行动上的方便,不如说在于增进此一方便的那个安排布置。然后,终究是此一方便,使那个安排布置得他欢心,并赋予它全部的合宜性与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安排布置,这安排布置往小了说是整理房间,往大了说是人生目标,为了达成自己喜欢的安排布置,我们要不辞辛苦的去整理房间里一堆堆的衣服杂物,要忍辱负重去完成通往人生目标的每一步。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合宜性与美,如果我们修正自己内心的合宜性与美,那些整理与忍辱负重就显得没有必要了,那人生岂不平静许多?换句话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向内求,少向外求,甚至不向外求?
这本书读完了,可是又没有读完。它适合多读几遍,很多遍。而且我觉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能过5年再读又会是另外一番感受,过10年再去翻它仍然会有新的收获,很少有书能让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而收获不同的感受,《道德情操论》一定是其中之一,于我一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