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的博大精深,一直深有感触。可今天却让我体验了一回,在育儿路上,懂点儿中医是多么有必要。
我是一个中医的门外汉,竟然三下五去二,用土方法把儿子的咳嗽控制住了。
大儿子是哮喘性体质。昨天带儿子去室内真冰溜冰场溜冰的时候,运动量过大,全身出汗湿透。应该是寒气入侵了打开毛孔的皮肤,回来的路上又开始咳个不停。
赶回家的时候,看他咳得那么密集,我赶紧泡了一杯感冒中成药招呼他睡下,可是看他咳得越来越厉害,一阵接一阵。我把他的枕头垫高让他舒服些,他还是咳得坐了起来。
根本停不下来。这可怎么办?
我无计可施。想起来他小的时候,受凉时我会在他的背上反射区,帮他轻轻做按摩。我决定试试看,叫他趴过身子,用手在他的背上膀胱两侧的位置,一寸一寸地摸索着,寻找有无痛感。
果然我摸到他好几个位置,她一边躲开,一边嚷嚷:“哦,痛!痛!痛!”
所谓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我想帮他按摩,把这些痛点结节轻轻揉开。可他却痛得不让我近身。
我想到了小时候他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在那痛的地方做一个记号,然后朝他背上的痛点狠狠亲了下去。
亲完的时候,我发现儿子背上全部都是紫色的痧。
把它身上全部的痛点全部亲了以后,我再拿手去一寸一寸地找痛点时,儿子说已经感觉不到痛了。
更神奇的是,这时候我发现他的咳嗽已经渐渐平息。他睡意开始朦胧,他还不忘朝我竖起大拇指点个赞,他在我这个三脚猫按摩功夫的治疗下,进入了梦乡。
真的好有成就感。中医的文化渊源流长,治疗一般的头疼脑热发烧效果并不比西医差,而且还没有副作用。
懂点儿中医养生,确实很有必要。
从小在农村长大,感冒了发烧了从不曾上过医院,上火了咳嗽了喝一点儿奶奶山上采的苦草药,感冒了发烧了喝一点生姜红糖紫苏水,即可痊愈。
长大成年后也极少因小毛病而上过医院。记得有一次盛夏室外高温工作,劳累中暑了。浑身上下无力,瘫例在地,脚下不了地,口发不了言,那一刻深深坠入一种无力感。
老公背着奔向医院。医生抽了血,说没大问题,只是中暑了,注意休息,通风,开了生理盐水泡水喝,就打发回家了。
还是难受得要命。老公又背去社区中医推拿理疗室。
那位姓陈的中医刮了痧,拨罐,又按摩,手一碰颈部就无以复加的疼。呲牙咧嘴地全部做完的时候,人瞬间轻松很多,已能自己起身。
第二天,我就已经可以说话可以走路。
从此对中医更加心悦诚服。
大儿子是哮喘性体质。小时候他每次一咳嗽,全家就陷入了一个紧张的气氛。一咳嗽就哮喘,一哮喘就挂水,一挂水就掉几斤肉。抵抗力下降了没多久又感冒。如期的恶性循环,在他出生的头两年,总是面黄肌瘦、瘦骨嶙峋。
后来自己买了一些中医方面的育儿书籍阅读,听医生的讲座,慢慢的也能够琢磨出一些门道。
在发烧或者咳嗽初期的时候,就照着书上以及医生数的一些手法,去给孩子按摩,发烧的时候如果精神好,化验血象正常,就不再慌张,我帮他按摩接摩,不用挂水不用打退烧针也不用吃退烧药,也能够康复。
在儿子受寒感冒流清涕时,我曾经用一盆热水泡脚让他微微出汗;上火咳嗽我泡一壶苦瓜淡盐水让他一直喝;发高烧而精神尚可时,我帮他手臂轻轻推拿;喉咙疼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的时候,我刺激对着他后背大椎穴,轻揉他的肩胛骨缝,帮他艾灸……
当然中医需要辩证治疗,中医治未病小病。大病急病还是需要上医院对症治疗。
我能做的是一些预防保健及应对感冒发烧类的小毛病。
只是,当我懂得这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再面对孩子生病,我能淡定从容不迫地面对。儿子也省去了很多皮肉之苦。
现在的大儿子已经身体壮壮的,肚子滚圆滚圆的,大腿粗粗地步入了小胖子的行列。
而马上就年满5周岁的小儿子,从没因为感冒发烧挂过一次盐水,打过一 次针,吃消炎药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与其说我懂一点中医,倒不如说我认同中医的理念,在农村,中医一点儿不高大上,不玄乎。它足够生活化和家庭化。
譬如婴儿生鹅口疮,拿一片苦草泡开水洗牙床就会好,中暑了对着脖颈揪出痧就好,拉肚子了吃一种山上的种子或树皮就会好,头晕头疼拿针放火上烤一下消毒太阳穴扎几下放点血就会好……
这在农村,上年纪的人,人人都懂都会。
真的希望人人都懂点中医,中医其实不是玄妙、不是高大上,而是特别接地气,特别实用的一种生活方式。相信中医,相信身体的神奇自愈能力,中医生活化,让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