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凯文•凯利KK系列) 读书笔记(2/5)

第3章 流动 Flowing

1.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了复制品。

1)    如果一样东西可以复制,那么当它接触到互联网之后,就必然会被复制。数字经济就是这样运转在自由流动的复制品河流中的。复制品经过复制,进而产生新的复制品——由此泛出一道道波纹,向外荡散开来。

2)    病毒式传播的含义便在于此。复制品一旦接触互联网,就再也不会离开。

3)    我们不能阻止大规模的自由复制。这样做不仅会破坏创造财富的动力,还会致使互联网本身停转。

2.    我们的注意力已经从实体货品的库存上,转移到了无形产品(例如复制品)的流动上。我们考察一样东西的价值,不再仅仅针对它所包含的原子。这件东西的非物质成分、设计,甚至是它根据我们的需求灵活变化的能力,也都会成为衡量价值的因素。曾经用钢铁和皮革制造出的实体产品,如今已被当作不断更新的流动服务来出售。服务会让你的操作系统和之前保持相似,把你的个性化设置注入新设备中。这种不间断地更新序列延绵不绝。

1)    马路上停泊的实体汽车,已经转变成了由优步、Lyft按需提供的私人交通服务。而这些服务的改进速度,远比汽车要快。

2)    购买日用品也不再是买到买不到的问题了:现在,稳定的日用品补充流如同流水一般,可以定期送货上门,不会间断。

3.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的第三个时期。页面和浏览器远不如从前重要。今天,最基本的单位是“流”(flows)和“信息流”(streams)。标签取代了链接,我们在信息流中标注、点赞、收藏不同的时刻,没有过去和未来。它们只是流向了过去。我们都对实时欲罢不能。

1)    计算时代的第一阶段,借鉴自工业时代。新媒介最初的形态,是模仿它所取代的媒介。第一批商用计算机从办公室里借鉴了大量的比喻:“桌面”,“文件夹”,还有“文件”;它们层级分明,秩序井然,和计算机将要颠覆掉的工业时代颇为相似;任务往往堆积起来,以一次批处理的模式完成。

2)    第二阶段的数字时代抛弃掉了从办公室借鉴来的比喻,引入了网络组织原则。基本单位不再是文件,而是“页面”。页面并未被组织在文件夹里,而是分布在连接起来的网络当中。可以浏览任何页面的统一窗口“浏览器”,取代了桌面界面。这种连接起来的网络,结构是平的;我们期待所有事能在当天完成,我们的循环时间从批处理模式跳转到了日清日毕模式,比如当天到账,当天回复电子邮件,而不是两周以后。

3)    第三阶段,我们已经从日清日毕模式转换到了实时模式。给别人发信息的时候,我们希望立刻就能收到答复。花钱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银行账户能立刻结算。对于新闻,我们不再需要得知上个小时的事情,而是需要了解当下每一秒的一切。要么实时发生,要么不存在。推论下去,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起来——这至关重要。

    Netflix的DVD出租目录,是流媒体播放目录的10倍,而且质量也比后者更好。但我们情愿实时观看更少的节目,也不愿意为了DVD上更好的东西等上两天。速度为王,质量靠边站。

    在工业时代里,公司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生产力来最大化地节省自己的时间。这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现在,组织还要节省它们的顾客与公民的时间。它们需要尽其所能来进行实时互动。虽然和银行柜台相比,从ATM机上取钱的速度要快上很多,但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在我们指尖上流动的现金。这就像是Square、Paypal和Apple Pay  这样的数据流公司所提供的实时货币一样。

4.    固定的实体事物需要变成服务。数据不会保持静止,万物如今都要流动成为数据流。信息混杂的上万亿条信息流汇聚一起,相互流动,便是我们口中的“云端”。数字体制第三阶段中的基本单位,便成了流、标签和云端。

1)    向实时的转变,以及复制品组成的云端破坏掉的第一个产业,是音乐产业。这或许和音符本身就在流动有关。随着音乐产业不情愿地发生了转变,起变化的故事在图书、电影、游戏、新闻,软件,视频,3D打印文件等其他媒介中一遍又一遍地显现出来。这种向着流动性的必然转变现在几乎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2)    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灭的定理:我们很难忽视免费。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复制品无处不在,太过廉价(实际上已经到了免费的地步),以至于只有无法复制的事情才变得真正有价值。当电力变得唾手可得,烛光晚餐反而成为了奢侈的标志。

5.    当复制品免费时,你就要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发觉这些价值只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有人会为能够免费得到的东西付费?他们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无形价值?

1)    信任,无法大规模生产,也无法购买,必须通过时间积攒到。它不会被伪造,也无法伪造(至少无法长期伪造)。既然我们更喜欢和信任的人打交道,我们就会更经常地为信任支付额外费用。对此,我们成为品牌营销。有品牌的公司可以比没有品牌的公司在同类产品和服务中标出更高的价格,因为他们的承诺更容易被信任。信任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高。

2)    同信任类似的特性,我们统称为“原生性”(generative)。原生价值必须是在实际进行的特定交易时产生的特性或品质,独一无二。人们无法复制、克隆、存储具有原生性的事物,也无法仿制和伪造原生性。原生性为免费的复制品增添了价值,从而使免费物品变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

6.    以下是8种“比免费更好”的原生性特征,以后还会有更多出现:

1)    即时性(Immediacy) ——迟早你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免费复制品,但是如果生产者能将产品在发布的第一时间,甚至是生产出来的第一时间发送给你,排在队伍的前头通常也意味着要为相应的好处付出额外的价钱。作为一种可以出售的特性,即时性也包含着不同的级别,包括使用测试版本的权限。即时性是一种带着相对意味的概念(比如分钟之于小时),但它存在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中。

2)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 ——阿司匹林同样免费,但是能适应你的DNA的阿司匹林可能会非常有价值,十分昂贵。个性化要求是创造者与消费者、艺术家与粉丝、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不断对话。它是一种典型的原生性,因为它可以交互,是一种对时间的消费。营销人员将这种情况称为“粘性”,因为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对原生资产有所投入,同时也不愿意移情别恋,更不愿意从头再来。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是无法通过复制粘贴得到的。

3)    解释性(Interpretation) ——比如为免费的软件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当你获取基因序列不需任何成本的时候,解释它们是什么意思,搞清能利用自己的基因做些什么,了解怎样使用自己的基因序列——这需要一本解释基因序列的说明书,就会变得昂贵。这种原生性也适用于许多其他复杂的服务,比如旅游和医疗保健。

4)    可靠性(Authenticity) ——你或许能免费获得一个流行的软件应用,但即便你不需要看说明书,你也得考虑这个软件有没有缺陷、是不是恶意程序或者垃圾软件。这种情况下,你会很高兴地为可靠性付钱。艺术家可以通过在复制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比方说签名,来提升复制品的价格。数字水印等签名技术并不能用作对副本的保护。

5)    获取权(Accessibility) ——许多人都乐意付钱给别人来照料我们的“财产”。虽然可以从其他地方下载到免费版本,但很不方便。通过付费服务,人们可以通过一个超级用户界面,在任何设备上随时随地获取这些免费的东西。通过云端提供的内容,就是在向你出售简单获取的便利,以及不用再去维护的义务。

6)    实体化(Embodiment) ——从根本上看,数字复制品没有实体。剧场更有可能首先提供激光投影、全息显示、全息甲板这些技术。而在实体化的最佳案例方面,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具有切真实体的音乐现场演出。在这种情况里,音乐是免费的,实体演出却是昂贵的。

7)    可赞助(patronage) ——从本质上讲,爱好者们喜欢奖励,无论对方是艺术家、音乐家、作家、演员,还是其他创造欣赏价值的创造者,因为这能让爱好者们和倾慕的对象建立联系。但他们只在以下几种情况里才会买单:1.支付方式必须超级简单;2.支付金额必须合理;3.可以看到支付后的收益;4.花出去的钱必须让人感到能让创造者获益。受众仅仅因为无形的预约便付费购买的例子也有很多。

8)    可寻性(Discoverability) ——上述7种原生性扎根在创意作品之内,但可寻行是一种适用于许多产品的资产。没人看到的产品没有价值,无论价格贵贱。爱好者们会用很多方法从百亿千亿的产品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作品。他们利用评论、评测和品牌(出版商、厂牌、工作室),而越来越多地则依赖其他爱好者和朋友来推荐好东西。他们也越来越希望为引导买单。你花钱购买的并不是复制品,而是能够找到想要物品的能力。不久之后,电子书基本上就是免费的。亚马逊最重要的资产并不是它的会员快递服务,而是过去几十年里积攒起来的上百万条读者评论。虽然可以在别的地方找到免费版本的电子书,但读者们还是会付费购买亚马逊的电子书包月服务Kindle Unlimited。这是因为亚马逊的评论能指导他们找到自己想读的书。

7.    对于创作者来说,这8种新的原生性要求的是无法通过点击鼠标就能复制的内容,是精心培育后获得的品质。这种力量源自流动,需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成功不再源自对内容分发的掌握。分发近乎自动,内容全是信息流。禁止复制的尝试都不会有效果。囤积居奇作为商业技巧同样会失效。实际上,免费只是其中一种吸引力,而且没准还是最不重要的一种。

1)    重要的不是复制品的数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媒体链接、处理、注释、标记、突出、翻译、强化一份复制品的方式的数量。漫山遍野的复制品遭到废黜,价值也就随之从复制品身上转向了众多可以对作品进行回忆、注释、个性化、编辑、鉴定、展示、标记、转化和接触的方法上面。

2)    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重要的是作品流动得到底有多顺畅。比如你可以把一首歌从4分钟的包装中提取出来,对其加以过滤、修改、存档、重新编排、混音、打散。非专业人士开始以作家雕琢一本图书的方式制作音乐:他们重新安排既有的元素(对于作家来说,元素是字;对于音乐家来说,元素是和弦),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难怪爱好者们会不顾音乐产业发出的逮捕威胁,扑向免费和自由。

3)    文本一度主导着社交媒体的内容。下一代的社交媒体正在引入视频和声音。即便是YouTube视频的制作者都知道,有效提升观众情绪的办法,是为他们的简短影片配上一曲。实际上,个性化音乐将会在每年创作出来的音乐里占到大头。因为音乐是流动的,它会扩张。在新工具加速比特和副本的液态流动下,我们都会成为音乐家。电影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都是电影制作者了。

4)    从一成不变到流动的巨大变动,可以从书籍的地位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最初,书籍是具有权威性的固定著作--书页,版本,介质,完成度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图书主要以电子书的形态问世。即便是旧本藏书,其文字也会被扫描注入到互联网的任何角落里,进而在互联网的超导线路中自由地流动。电子书具有4种流动性,分别对应纸书的4种一成不变:

    书页是流动的 ——页面成了一种灵活的单位。从智能眼镜上那微乎其微的屏幕,到一整面墙,内容会流动适应任何可用的空间,它可以适配你喜爱的阅读设备和阅读风格。书页以你为主。

    版本是流动的 ——电子书的材料可以变得个性化。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手中的版本或许会解释生词。如果你在阅读一个系列的丛书,那么这本书可以省略掉前情提要,因为你已经读过之前的那一本了。

    介质是流动的 ——电子书在云端保存的成本是如此之低,以至于在没有限制的图书馆里保存一本书的费用是“免费”的。而且这本书还能再瞬时间发往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    改进是流动的 ——电子书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正,也可以逐步改进。和一块毫无生气的石头相比,永无更新止境的电子书(至少在理想状态下)更像是一种动物。而这种生机勃勃的流动性也鼓舞我们成为了创造者和读者。

5)    在音乐、书籍和电影身上发生的,正在游戏、报纸和教育中发生。这一模式,会延伸到运输、农业和医疗健康领域。拖拉机会变成配备了轮胎的快速运转的电脑块;土地会变成网络传感器的基板;而药品会变成可以从病人那里传回信息给医生的分子信息胶囊。

8.    在这个时代主流科技的驱动下,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特性:一成不变和流动不息。但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们发明出第三种特性—几乎任何实体物品都可以增加少许的流动性,而任何一种流态的事物都可以融入到实体事物中去。比如把电子融合进入纸张,或者融合进入任何一种材料里(想象书的每一页,都是柔软的数字屏幕)。以下就是流动的4个阶段,适用于所有媒介:

1)    固定、罕见。最开始的情况,是耗费了大量专业经验创造出来的宝贵产品。每一个都如同艺术品一般,通常以高质量产品的形式出售,如此才能补偿创造者付出的艰辛。

2)    免费、无所不在。最早的破坏来自于对第一阶段产品的杂乱复制,其量级之大,使得产品变成了日用品。廉价、完美的复制品近乎免费,哪里有需求,就会在哪里开枝散叶。复制品的过度散播会破坏掉既有的经济。

3)    流动、分享。第二阶段的破坏是对产品的解构,产品拆散后的每一个原件,都会流动寻找新的用途,并和新的产品绑定在一起。第一阶段的产品现在成为了服务信息流。它分享自云端,变成了财富和创新的平台。

4)    开放、变化。前两个阶段引发了第三阶段的解构。强大的服务信息流和既有的“原材料”顺手把成本降低到了一点点,使得业余者只需要很少的专业技能就能创造出新产品和全新品类的产品。创造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受众因而成为了艺术家。输出、选择和质量都会突飞猛进。

9.    然而一成不变并未消亡。我们文明中大部分优秀的固定事物(例如道路、摩天大楼)不会走掉。我们会继续制造模拟介质(analog objects)的物品(椅子、盘子、鞋),但它们会吸纳数字特性,同时嵌入芯片(除了那些数量极少但又具有超高价值的史前手工制品)。

1)    流体信息流的百花齐放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加法的过程。旧的媒介形态延续,新的媒介形态会覆盖其上。这是一场对广阔边界的开垦,许多建立在可变性基础上的额外选项都会成为可能。我们正在进行方方面面的探索,从而可以在无止的变化和形态变换的过程里,制造出东西来。

2)    对于某些种类的数字媒体来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但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说,我们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有待液化,但它们终归会变成流动的信息流。

3)    正确的不稳定现在成了好事。从一成不变到奔流不息,期间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稳定性。稳定朝着减物质化和去中心化的巨大转变,意味着进一步的流动将会是必然。

第4章 屏读 Screening

1.    书籍之民喜欢律法提供的解决方案,而屏幕之民则把技术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1)    至少从20世纪开始,廉价的实体复制品已经让数百万人向自己的受众直接出售作品来赚取生活费,而不必再去接受各种古怪的赞助。从这种模式中获益的不仅仅是作者和艺术家,还有受众--书籍之民,超越阶层,点亮了公民的思想。

2)    但是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屏幕之民。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他们更喜欢像素间的动态流动。

    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剪辑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其中的观念并不突出,却和方方面面交缠连结在一起。

    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实时拼接出来的。屏幕之民创造他们的内容,构建他们自己的真相。和流动的入口相比,一成不变的书本不再重要。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

    在这里,快速变化的代码(就像是不断升级的电脑代码)比固定的律法更加重要。呈现在屏幕上的代码可以不断地逼用户修改,而印制在书本中的律法却不能这样。代码塑造行为的能力和律法几乎一样,甚至更大。若想通过屏幕改变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只要改变管理这个地方的算法即可。算法可以监督集体行为,也可以把人们引向其所偏好的方向。

2.    “屏读”(Screening),不仅仅包括阅读文字,还包括观赏文字、阅读图像。这种新行为拥有新的特征。屏幕不用关闭,我们的视线永不离开。这就和书籍不一样。这种新的平台非常视觉化,而且会逐渐把文字和变化的图像融合在一起。文字在屏幕上无处不在,它们会浮动在图像之上,也会充当注释和注脚,还会连接到其他文字或图像。

1)    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2)    书籍和因此产生的经典阅读与写作,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渐渐消亡。书中的纸页正在消失,留下的只是书籍的结构性概念——根据一个主题串联起一堆符号,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读完。

3)    如果书籍的消亡成为现实,谁还会追随阅读书籍所鼓励的线性推理?如果对于法律文典的尊重,转而被试图控制我们行为的一行行代码所取代,谁还会遵纪守法?如果屏幕上闪烁的所有东西都几乎免费的话,谁还会付钱给作者?或许到那时,只有富人才会阅读纸张做成的书籍,只有少数人才会留心那些书页中的智慧,只有少数人才会为此付费。书籍为我们文化带来的稳定会被什么东西替代?

4)    有文学学者声称,在阅读的时候,书就真正成为了你思绪神游的虚拟空间(也叫“文学空间”),大脑的工作方式就会变得和“屏读”完全不同。学习阅读会改变脑神经回路。和跳过那些让人心烦的繁杂信息不同,你会变得情不自禁、专心致志、沉浸其中。

5)    有人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来阅读网络上的文字,但从来不会进入到这种文学空间里,得到的反而只有碎片、线索和印象。如果缺少某种牵制的话,这些松散聚集在一起的碎片化信息就会把人搞得晕头转向,把读者的注意力带离核心,在中心论述和观点之外的地方游荡。

3.    既然书籍的传统外壳已经消失,与现在出现的许多其他文本形式相比,书中的无形容器能否具有某种更强的优势呢?一个分离出来的阅读设备或许能够带来帮助。

1)    我们还不知道可以读书的屏幕到底可以做到多小。有一种实验性质的阅读方式,被称为“快速连续视觉展示”(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这种阅读方式使用的屏幕,宽度和一个字相当,大小就像一枚邮票一样。阅读的时候,你的眼球会保持不动,固定在单个的字上。而屏幕上的单字会一个接一个地变化成为文本中的下一个字。只有一个字宽的小屏幕几乎可以塞进任何地方,扩大我们可以进行阅读的地点。

2)    一本电子书并不是非要做成一块板子不可。人们还可以把100张左右的电子纸装订在一起,加上书脊,把它们安插在漂亮的封面和封底之间。这样一来,电子书看上去就非常像是以前那些设计精良的纸书了。不过这种电子书可以改变内容。你或许还会拥有好几个电子书阅读器,它们都为不同内容做过优化,大小不同,形状不一,可以折叠,可以投影到附近的平面。通过手势翻动。这种超大型号的页面能让你的眼球在不同的栏目间漫游,能让人产生怀旧时才有的那种激动。

3)    数字图书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呈现在任何屏幕上。购买和囤积书籍的行为会消失,“书”更像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我们会发现,书籍其实从来不想被印刷成电话号码簿,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才是这种书籍长久以来真正想要的。数字化能让这些书籍实现“夙愿”,而且做到的还能比“夙愿”更多。

    书是一种动词,是思考、写作、研究、编辑、改变、分享、社交、知化、组合、营销、进一步分享、屏读等动作的持续流动。而这种流动产生出来的书籍,又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    书籍,特别是电子书,会成为“订购”流程的副产品。屏幕上显示出的书籍,变成由订制字词和想法产生出的关系网络。它能将读者、作者、角色、想法、事实、概念和故事连接起来。而这些关系经由屏读的新方式,不断地扩大、加强、拓宽、加速、改变、重新定义。

4.    阅读变得社交化。通过屏幕,我们能够分享的,不再只是我们正在阅读的书名,还有我们的反应,以及读书时做下的笔记,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尊敬的人那里订阅他们做下的旁注,从而了解他们发出的疑问、他们获得的灵感。

1)    每当有人引述了一段特殊的段落时,评论和段落之间就会建立起一个双向的链接。密布在书籍中的超链接,会把所有书籍变成一个网络化的事件。比如图书分享网站GoodReads上智能化的读书俱乐部讨论。

2)    未来的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是人们可以通过屏幕在任何地方进行阅读,真正具有魔力的是,书本和评论之间的交叉链接、聚集、引述、提取、索引、分析、标注,每一个页面都会读取其他页面。当我们可以深入地以句为单位链接起文件,并能让它们成为双向链接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网络化的书籍了。

3)    关于互联,我们现在能做到最好的,是把部分文本与其来源的标题,以目录学或者注脚的方式链接起来。如果能在一本著作里,把一段特定段落和另外一段链接起来的话自然更好,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还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未来30年里,学者和爱好者们会借助计算机算法,将全部书籍编织成一个单一的文献网络。

5.    链接和标签或许是过去50年里最重要的发明。没有任何著作,没有任何理念会是出类拔萃的。但所有优秀、真实和美丽的事物,都是互偶部分和相关实体组成的生态系统。

1)    请把维基百科想象成一本非常庞大的网络化的百科全书,大部分都充满了标注下划线的蓝色字体,这些标注意味着这些词可以超链接到这本百科全书中其他词条的任意位置去。除了能将字词、语句、书本精确联系起来的链接之外,读者还能添加标签(tag)。它们来自爱好者,面向爱好者。实际上,永远不会休息的人工智能,将会为文本和图像自动加上数以百万计的标签,如此一来,任何寻求智慧的人都能从万能图书馆中汲取养分。

2)    这种效应在科学领域显现得尤为明显。伪科学和超科学就像是没有和科学这个巨大网络相连的小池塘。它们只在自己的网络里才有效。科学是一项长期的运动,独立事实的价值微乎其微,科学网络中新加入的所有新发现和新数据,都会提升其他数据观点的价值。从一个注脚中发现另一个注脚,直到抵达事物最根本的核心为止。

3)    印刷书籍是目前为止最长久、最可靠的长期存储技术。忠于作者最初想象的、不会改变的版本排除了重混、编排的干扰,往往会成为最有价值的版本。如此一来,精装书稳定而不易改变的特性,便成了好事。它始终如一、忠实地反映着它的原始创作,却也孑然一身、孤立无助。

6.    在书籍传统和屏幕协议之间的碰撞中,屏幕将会获胜。网络化书籍永远不会写完,而是变成了文字的信息流。当世界上所有书籍都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构成为一张流动的织物后,会有以下四件事情发生:

1)    第一,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虽然数量很少,但远比它们今天近乎为零的受众要多。数字化的相互链接会提升任何作品的“长尾”读者数量,无论它有多么地晦涩难懂。

2)    第二,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对今天的理解,和对过去的欣赏。

3)    第三,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如果你能通过一个特殊的主题,将书籍中的片段、文章和页面忠实地结合起来,那么你就会对我们文明的本质、人类物种的本质以及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界限,有更清晰地视野。今天,只有少数学者达到了这种程度的成就并且成为权威,但它会变得司空见惯。创建虚拟“书架”,面向普通大众公开和交换,用户就会通过创建优秀的合集获得威望甚至收入。

4)    第四,全面、完整,收录所有著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它会成为文化生活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将书籍中的知识还原回到其核心。举例来说,当你通过类似谷歌眼镜的可穿戴屏幕,“置身”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知道”曾在任何书中、以任何语言、在任何时间写下的任何事情。一种新的文化参与从这种深层次的知识结构中产生。你会全身心地与万能书籍展开互动。

7.    虽然我们会将书籍解构,把组成它们的点点滴滴编织进入网络,但书籍更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将会专注于我们的注意力。它在我们的经济中,会保持稀缺状态。一本书,就是一种注意力单位。事实固然有趣,理念自然重要,但只有精彩的故事、精妙的论述、精心打造的叙述才会让人赞叹,永生难忘。这些故事将会通过屏幕呈现出来。无论我们向哪里望去,都会看到屏幕。

1)    屏幕需要的不只是你的目光。屏幕也能够吸引我们的身体。这些屏幕触发了互动,触摸屏会对手指的不断触摸做出反应,可以跟踪我们的眼球动作,预测我们将会看向哪里,将会知道我们在注意什么,注意了多长时间,甚至读取我们的情绪,并且能根据我们情绪做出反应,改变我们即将看到的东西。在未来,若有人观看着屏幕,身体却没有对内容产生反应的话,也会看起来很奇怪。

2)    书籍曾擅长培养出深思的头脑,屏幕则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人们提出新理念、发现不为自己熟悉的事实之后,屏读会激起人们的反应,敦促他们去做些什么:人们可以研究术语;可以征询“屏友”的意见;可以查询其他观点;可以创建书签;可以与事物互动,或是发相关微博,而不只是坐在那里深思。

3)    屏读鼓励我们快速建立起模式,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自己武装起来以面对每天数以千计的新想法。屏读会实时培养思想。我们还可以在购买小玩意之前,先阅读用户说明书,而不是等买了之后才发现它没法完成我们想要它完成的事情。

4)    屏幕用激发行动取代了劝阻行动。宣传在满是屏幕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没有效果,因为在假消息的传播速度和电子一样快的同时,更正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如此。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够运行得这样不错,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次点击就可以移除错误。

5)    在屏幕上,我们通过碎片组合出自己的迷思。新作品的地位并非由评论家的评分,而是根据它与其余世界的链接程度来判定。无论是人、物还是事,直到他们被链接,才得以“存在”。

8.    屏幕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随着移动屏幕变得更大、更轻盈、更强大,它们会被用来观察更多的这种内在世界。以至于在未来30年,半透明的眼镜会为现实提供出一层信息。如果你拿起一件东西,并通过这种眼镜来看,那么这个东西(地方)的本质信息将会以文本覆盖的方式,或者不仅仅是文本的方式,显现出来。比如在制造品上挥挥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就可以得知它的价格、产地、成分和其他拥有者对它的评论。在街上行走时,你就会看到前方被注释覆盖的真实街道:你会看到哪里的厕所干净,哪些商店卖的东西你会喜欢。

9.    屏幕还会观察我们,或者成为了我们身份的一部分。比如智能手环,不断自我追踪的结果,是对他们生活没有瑕疵的“记忆”,也是对他们自身客观且可量化的审视。没有书籍可以提供这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