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自媒体写手大咖,都百般骄傲地告诉大家,要想你的文章有许多的读者,就必须具备很强的代入感。要让读者产生非常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产生很高的粘度。
我一度也曾十分迷恋这种代入感的写作。就在字里行间故事的可造性上,情感的体验上,想方设法的将读者的体验带入到文章里面。
直到有一天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1
有一天早上我老婆打来电话。我正在跑步机上跑步。
我老婆说你刚才发的那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啊?意思是我不是最好的伴侣吗?
我心里一声:哎呀,最怕的事情产生了。此时此刻我不知道是因为跑步而大汗淋漓,还是因为老婆的质问而大汗淋漓。
因为那篇文章正好写道如果你想成功就得有一个好的合伙人,引用了青年作家蒋方舟的名言,这个合伙人她的用词是伴侣。
我老婆就认为既然文章里面持有了这种观点,那么是不是她就不是我的最好伴侣?
记得在自媒体大咖董董的日记里面,董董在文章中塑造了多种多样的自己,有泡妞的有腐败的,有送礼的。以及各种各样猥琐的董董。
他在文章里面也不停的自曝,因为写了这多方面的董董,他的老婆也不止一次的跟他闹别扭。
实在没有办法,就得请各路大的人物来进行游说。当然他的文章最后总有一句提醒文章里的总不是现实中的董董,不是文章里的董董。
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
我老婆这次的反应确实有点过激,但也难免因为文章里面确实含沙射影的指到了她。
2
在一位作家的访谈文章里面,也有类似的表述。涉及面广的多了,比如他说每次发表文章以后,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及这个城市里面凡是他能够认识的人都会找他,让他赔礼道歉。大家都认为在他的作品里面,某一个被嘲笑的被捉弄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于是这位作家说,他好像得罪了整个城市里面的人一样,没有办法安心的去深入创作。
我们都记得在文学史上鲁迅先生就曾告诉我们——一个人物形象,他的头在北京,脚在上海,左手在南京,右手在新疆。总之一个典型的人物,总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鲁迅先生的那许许多多篇杂文里面指桑骂槐的那些人物,当年可都不曾对鲁迅先生客气过,纷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报复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怎么处理的?
但凡是他批评过的人物,只要继续批评他,他也毫不客气的会继续批评。于是就有了中国文学史上像匕首一般的杂文的鲁迅先生。
3
我自己有很长时间也不敢写文章了。因为他在文章里面写到的人物熙熙攘攘的被身边的人对号入座,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交一个朋友可能需要100句暖心的话。交一个敌人,只需要一句寒心的话。每天写文章,时时刻刻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怎么能够预防产生这种情况呢?实在是很头疼。
如果映射到一般的朋友也罢了,往往有时候还会影射到自己的长辈,或者父亲母亲都会包含在内。
比如曾经有一篇文章里面,我提到写的关于爱情的内容,被妈妈看见了一顿嘲笑,从此我就不再写那样的文章。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好长时间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去表达。认真的讲,这种心态毁了我的前程。
我不知道其他的写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如果想要在写作上有长足的进展,必须破除这种心态的制约。
或许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容许自己在方方面面存在瑕疵。但是这个时代需要的成功者并不一定是个完美者。
代入感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它能带我们产生最直观的感受。但是正像爱情一样,谁用心最专谁受伤最深。过分追求代入感,就会使自己陷入迷惘。不仅令自己,也令创作者陷入两难境地。
对于一些敏感的人来讲,说代入感是一种自残模式,一点都不过分。
4
归根结底讲代入感就是一种敏感的代言词。更严重一点,就像我们患了抑郁症一样。
《创业时代》里面的主人公纳兰就讲到她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她说那时候她总觉得班上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她。她生怕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只要别的同学三三两两的在一起说悄悄话,她就觉得他们是在讨论他自己。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总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离不开自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
虚幻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需要的正是积极的虚幻感,以此增强我们的心理暗示作用,鼓励我们努力克服困难,坚定目标。
因此,要防止那些不切实际的代入感侵袭我们的心智,防止它干扰我们的判断,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