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赋予意义,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些高大上的形容词:练琴能够增加修养、提升气质,能够有一技之长、音乐很美好等等,估计很多人也会有类似的想法。但是就解决小孩子练琴不够认真的问题而言,这些意义其实意义不大。小孩子很少能够为了某个长远的目标,就能严格要求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将所有的注意力灌注在练习上。对小孩子谈意义要具体一些,明确一些,要他们能够直观理解,并且在操作中能够得到即时反馈。
我们可以给孩子练习的曲子赋予意义。女儿正在练习一首奏鸣曲,除了之前已经出现的目无表情,姿态松垮以外,对乐谱的具体记号也毫不上心。连音和跳音分不清楚,强弱记号没有表达出来,坚毅舒缓等不同情绪没有表现出变化,渐强渐弱更是没有变化。关于要注意读谱,看清楚乐谱上的所有标记,然后一定要将这些标记表达出不同的声音变化来,这样的要求给她说过的次数已经非常多了,可效果令人沮丧。
这次我试着换个思路,不谈怎么集中注意力,什么样的生意是连音、什么是跳音等技术问题。我直接给她示范作品,将所有的标记全都表达出来。女儿完全能够通过听觉发现我的演奏和她演奏的不同,她对这种不同也产生了一些兴趣。
接着,我将乐曲分成了许多小的情绪片段,然后现成即兴编故事:第一小段是我精神抖擞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清晨的阳关温暖而又明媚。“我”好像是一名学生,迎着阳光,迈着跑跳步,背影一蹦一蹦地朝着学校的方向走去。第二小段的声音变得舒缓柔软了,那是“我”看到了路边晒太阳的“妞妞”,“妞妞”是楼下邻居家的一只小狗,它那金黄色的毛可柔软了。每当我经过的时候,它都会躺在我的脚边让我轻轻抚摸它。第三小段的声音又变得急促起来,原来是“我”只顾着和妞妞玩儿,耽误了时间,现在要赶快赶路了,要不上学就要迟到了。音乐声音逐渐加大,同样的节奏层层递进,终于,在情绪紧张,音量较大时戛然而止——“我”在上课铃响的同时跑进了教室!
“不对不对,我感觉不是这样的”!女儿兴奋起来了,她打断了我的幻想,一边用手指着乐谱,一边描述起她自己想象的情景:第一小段我也觉得是在一个阳关明媚的早晨走在上学的路上,第二小段不是,我觉得是路边花坛里的鲜花都开放了,还有柳树的嫩绿的枝条垂在花的上边,微风吹过,柳枝和花朵一起随着微风轻轻摇摆,我的心情也像是被微风吹过一样的感觉。第三小段声音越来越大,那是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从不同的道路上走过来,逐渐汇集成一股,共同走进校门的样子。第四小段有些沉闷,那一定是语文课,语文老爷爷讲课太无聊了,好多同学在语文课上都会睡着,我也是强打着精神才没有睡着的。第五小段又快乐起来了,那是我们的大课间,我们可以跑跑跳跳,也可以聊天,还可以看那些帅气的男生踢球。第六小段是我和那个讨厌的男生吵架,你看,这里的音乐右手一句,左手一句,右手向我的声音,左手像那个男生的声音。我说一句,他马上就顶回来一句。最后,我终于用连珠炮一样的气势压倒了他,让他乖乖听话!
“非常好”!我说:“你想象的情景比我的更加生动,更显得真实!音乐不过就是人们用来讲故事的工具,现在你试试,用声音把你想象的故事表达出来。先让自己被故事说服,然后你就可以用你的故事去打动别人了”。
给音乐作品赋予了意义之后,女儿这几天练这首曲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练习效果也非常显著。现在她弹奏的时候,身体不再垮塌,眼神不再漠然。声音随着音乐段落的发展而变化,连音、断音,强弱对比,明媚、轻柔、激动,强烈……能够听出各种情绪的明显不同。
给练习的作业赋予意义,它就从作业变成了故事。引导孩子将音乐和自己身边的故事联系起来,音乐就变成她生活片段的体现和记录工具。孩子用乐器讲述自己的故事,她的精神状态不再懒散,眼神不再盲目空洞,就连那些众多的乐谱标记也不必提醒,标记都变成音乐故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当然就不会遗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