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通过激烈竞争,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在世界各地开始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颂土,掠夺他国财富,疯狂地进行侵略战争。1865年,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率浩罕侵略军攻占了喀什噶尔,长驱直入和阗、阿克苏、库车、莎车、叶尔芜、吐鲁番等南疆广大地区,并于1867年成立“哲德沙尔汗国”。1870年,阿古柏继续向北扩展,占领乌鲁木齐以及北疆广大土地,新疆大部沦陷。
清王朝任命左宗棠为陕甘(包括肯海、宁夏、新、蒙古一部分)总督,不久又任命左宗棠为饮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相当于现在兰州军区),为用兵新疆作准备。
1871年7月,沙俄出兵侵占伊犁,清政府于1875年5月再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彊军务。于是,左宗棠全面挑起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重振西部山河的重任。
从到兰州时起,左宗棠即着手筹组一支能征善战的西征军,司令部设在兰州。他说;“国家不可无陕、甘,皇上既然委我以重任,吾岂可避难!”
左宗棠自幼孰读兵书,深谙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将不在广面在于勇的用兵之道。他是西征军的主帅,又是负责筹措西征军军粮、武器弹药供应的后勤司令,兰州、肃州(今酒泉)至哈密千里迳迢,且为人烟稀少的戈壁干早地带,战线长,运轴困难,当时“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转运又难于筹粮,”左宗棠大刀阔斧地整編军队,肃减非战斗人员,汰弱留强,纠正了各部虚额冒滥情况,又派大将刘锦棠回湘招募丁勇补充部队,组织、改编陕西、甘肃等省的地方部队(民族军),严肃军纪,加紧操练,提高西征军的军事素质,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甘肃是西征军的大后方,后勤供应基地,甘肃人民节衣缩食为西征军提供了大量粮食,物资、战马等军需,而且有不少壮士进军新彊。
甘肃固原人董福祥、张俊所率的“童字三营”和“定远三营”以回民为主,全是陇南子弟,将士在西北土生土长,习惯关外水土、气候,吃苦耐劳,骁勇善战,马步各队随大军西征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宗棠组建的这支军队,官兵总计约八至十万名,战马数千,行军打仗,军队官兵要发饷、要吃饭,战马骆驼要饲料,一年约需军费白银八百余万两,左宗棠统辖的陕、甘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沙漠戈壁,由于受到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当时以甘肃省论,一年尽全力可筹二十余万两,陕西省的丁粮收入,也不过四十万两,陕、甘两省全部收入交给西征军,也只是全部军费的尾数,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左宗棠不愿加重陕、甘的税赋,从而把人民推向绝路,如实向朝廷报告,申请拨款一千万两,皇上将左宗棠呈报,在报告上批谕“宗棠乃社稷大臣,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两,宋款令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两。”左宗棠有了尚方宝剑,不顾李鸿章等人的反对,从洋商处借得银两,研制德国枪炮,集草屯粮,为收复新疆积极备战。
阿古桕匪帮在英、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拥有大量洋抢洋炮。左宗棠把练兵简器、加强火器的应用,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手段,慎重考虑西征军的武器装备。1873年春,左宗業深谋远虑地在兰州南关开办兵工厂——兰州机器局,聘请专家賴长总理其事,兰州机器局不仅自己制造铜引(雷管)、铜帽,大、小开花子(炮弹),仿造德国的螺丝炮及后膛七响枪,改造中国旧有的劈山炮用合膛开花子,并进一步改造了广东无壳抬枪,在枪身上安装上宝塔嘴,用铜帽子,“一人擎放,心手相应,较洋枪准而更可致”。
以后,兰州机器局制造工艺水平又有所提高,仿造了德国后进子的螺丝炮大小二十尊,制造了后膛七响枪数十杆及一批马梯尼枪。又从上海运到一尊田鸡炮,射程和杀伤力较其他炮为优,为了使“制器之人知其用之法,用器之人通制器之意”,左宗棠命中军副将崇志教练本标将弁丁兵演习栀炮,以后在实战中,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大显威武。
左宗棠不仅引进了外国的科学技术创办军工,在兰州机器局之后,又在兰州创办了一家当时规模最大的毛彷织厂——兰州机器制呢局。西北畜牧业发达,出产大宗羊毛,左宗棠认为很可用,大有发展前途。于是拔银30万两,派人与上海德商泰来洋行交涉,从德国购买各种机器60余种,内有内燃机2台,织呢机20台,梳毛机3套,纺线机3架(每架360纱锭)及清毛、烘毛、深染等机器,厂址设在兰州通远门外前路后营基址《今兰州市杨家巷),共有广房230余间,分东厂、中厂、西厂三部分。
左宗棠用这个工厂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给军队制作军服,一部分投放市场,供人民之需,后来,由于左宗棠上调离开甘肃,兰州机器制呢局改名为“甘肃织造局”,就是后来兰州第二毛纺厂的前身。
枪炮弹药配备齐全后,左宗業深知粮饷对战争亦是重要问题。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古关塞用兵,在精不在多,粮草备齐后应速决”的原则,制定了“节兵裕饷”、“缓兵速决”的作战方案,指令军需部在甘肃就地采购粮靺,并通过洋商于中俄边境采购,严令不准“夺民口中之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