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学,有阵子见到我总会说:“你咋不把你上海的房子卖了啊?卖了后,拿到钱去长沙之类的城市生活,会活得舒畅很多啊!”
我该怎么回答他的问题?
我不想离开是因为我喜欢上海一切或具象或抽象的东西?例如:我喜欢上海的地铁,地铁迎面开过来的风像是要带我去到另外一个未知而又美好的世界;该怎么跟他说我喜欢上海各色各样的人:我复旦的小伙伴们,公司里面和面试的时候一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巴斯大学、纽约大学、复旦、交大、同济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经历、远大的梦想和现实的烦恼;我该怎么跟他描述我喜欢繁华的陆家嘴,那里有到处高耸着的摩天大楼,我喜欢开阔而迷人的外滩、独特的新天地,我还喜欢小镇七宝、洋味的衡山路、偏远而静谧的佘山,甚至是那充满烟火味的老弄堂......
“你以为换个城市就没有烦恼和压力了吗?”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憋了一句反问他。
他马上语塞并陷入了沉思。
而谁又知道,最近,即将毕业的他却还是在上海找了份工作,月薪1万,貌似早就忘记了以前自己说要“去节奏慢的成都工作”的宣言。
又将是一个毕业季,大家都面临很多选择:“是去北上广深,还是回老家三四线城市?”
“该选择安稳、平淡的生活,还是去迎接快节奏、压力和未知?”
“现在北上深房价那么高,我还能扎根在这里吗?老家的车子房子热炕头不好吗?”
......
特别是在17年这个寒冷冬季,大兴火灾,北漂遭驱赶,他们甚至还被定义为“低端人口”,着实伤了不少人的心,所以我们还有必要死皮赖脸的留在北上广深吗?因为它们貌似从来都不是我们的故乡,一直以来我们也都不曾在北上深找到那所谓的“归属感”。
可是,在我看来,在大城市漂泊的人啊!留下或者离开从来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01
2010的我单枪匹马的杀到了上海,口袋里揣着2000块的压岁钱。
因为我妈妈想要我留在湖南的那个小城市,而我不顺从,所以在来上海之前,我们大吵了一架。
即便过去7年了,我还是记得那个炸裂的现场。两个人像要爆的气球,一个个骂红了眼。
“你去了就不要回来了。而且反正我也是不会给你钱的。”我妈妈吼道。(此处省去了一大堆骂人的难听的话语,是她一贯的作风)
“不回来就不回来,谁想回来啊。”我扯着嗓子喊。
于是,我独自买了张去上海的硬座火车票,从此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上海我住过群租房,吃了几年沙县,没有什么朋友,搬过7、8次家,刚开始两年,甚至交不起房租;赚着很低的薪水,忍着奇葩上司的刁难,总是会迷茫。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的自己在物质上确实活得很苦逼,很可怜,可是身在其中的我自己好像并不是这样觉得的,或许应该说我当时的关注点压根就不在这上面。
“没钱?那又怎么样,我可以自己赚;住10平方米的群租房,租客还把卫生间搞得到处都是粑粑?忍忍吧,又不是要一直住在这里;一直不升职加薪?好好干,好好提升自己,总会有其他机会的。”这就是我内心两小人的日常对话。
因为我年轻,有梦想,怀抱着希望,而且上海到处都是机会,暂时的困难又算什么呢?不曾打倒我的都会成为我以后路上精进的财富,所以我从来都不曾真正的相信我有手有脚的会在上海活不下去。
现在,我在上海已经7年了,有了自己的房子,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完成了18岁时候想去复旦读书的梦想,我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会有自己珍惜的事业,我会再去伦敦或者纽约读个MBA,因为我从来都不曾放弃的努力和坚持着。
总的来说,我很感激那时候无论别人怎么反对,我都想要坚持下来的自己。
其实,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无非就是一口饭,一个可以住的地方,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有就是支撑着自己活着的一口气而已。
过度的沉浸在自己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之上都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成为阻止自己前进的绊脚石。
所以,我也一直不想渲染自己有多苦,况且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大部分的人再难又能苦到哪里去?总不至于饿死、穷死吧?
02
我有个姐姐现在也就30出头,她大专毕业就去了深圳的一家工厂。
那个时候的她,不到800块一个月的薪资,在别人家的客厅里打地铺,每天吃着几片白菜叶子的菜,日子显得那么的没有希望和单调。
后来,她认识了我姐夫,也是一个刚到深圳月薪才800块钱的毫无背景的小伙子。
两个人抱团取暖,租到了一家城中村,一室一厅600块钱一个月,我姐也换了份工作,去了一家公司。
两个人同心协力,踏实肯干,日子越过越好。
2010年,他们买了一套50平的关外的房子,用来出租。
2013年,又在南山买了一套房子,现在都翻了3,4番了。
2014年,买了一辆大众车。
2015年,生完并把娃带1岁的我姐又换了份工作,在一家新型互联网公司做一名客服;两年后,公司融了三轮资,姐姐也升职为客服经理,带着几十人的团队。
2016年,作为程序员的姐夫一边工作一边开始创业。
2017年,他们把以前的大众车换成了一辆50万的奔驰。
日子就是这样子过来的,不论你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在别的城市,重要的不是你在哪里,而是你有没有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的决心、规划、行动和能力。
我也从来不相信好与不好是仅仅可以从物质收入上评判的,但是好的物质不可否定的能带给人更好的幸福体验。
03
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定要留在北上广深才会有好的发展和生活。
重要的是,你自己到底适合哪种生活方式?你想呆在哪里?
遵从你的内心,其他的都是其次的。
最怕的是,你享受着北上广深的便利、包容、开明和繁荣的时候却抱怨着它的高房价、高压力和高物价;你拥有着小城市的宁静、休闲和家庭氛围感的时候却吐槽它的闭塞、俗气和落后。
那这样的话,无论你在哪里,都不会觉得幸福的。
我有两个高中男同学,都是大学一毕业就选择留在小城市的,如今也是过得有滋有味的。
一个在银行,从基层做起,擅长搞关系,能力强,也非常的努力,所以年年升迁,如今已经是某银行支行的行长了。
一个在法院,拥有着律师资格证,现在也已经是法官了。
他们无一不是早早的结婚生孩子买车买房,工作之余还去湖南大学读个在职研究生,每天都回家看父母、带孩子,谁又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好呢?
我还有个闺蜜,大学毕业去了北京,他哥哥还给她在北京弄了个北京户口。
可是她在北京工作了2,3年后,还是毅然回到了长沙,因为那里有很多她大学的同学、朋友,有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较小的压力,更重要的是那里是她爱的人和她的老家所在地。
如今,她已经结婚生子,住着豪华装修的140平的大房子,老家就在1、2个小时车程外的地方,空闲的时候可以呼朋引伴来相聚,并且正在计划买车和买第二套房;她老公在电力局,工作稳定,薪资不低,压力相对也不大,这样的生活又是何乐不为呢?
04
现在,已经不是农耕社会了,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在一个地方出生、长大、死亡。我们现在应该鼓励迁徙,因为对个体而言,我们人生的半径就该是慢慢扩大的,我们生活中的纬度就该是多重的。
我们提倡经历,享受过程,倡导自由,拥抱变化,因为我们就在这样子一个伟大而又多变的时代。
什么是外地人?什么又是大城市人?可以看看上图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单从户籍来划分,北上广深就有几千万的非当地户籍人数,占比都在40%左右,尤其是深圳,非深圳户籍人数占比达到将近70%。
70%,这是一个多恐怖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深圳的10个人中,仅有3个有深圳户籍,这里面还包含着很多的新深圳户籍的人,另外可能还有些没有被统计到的非当地户籍的人。
所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深圳人?又是谁在为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在做大贡献呢?
生而为人,我们本该都很平等。所以我一向不喜欢把人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外地人”“北京人”“上海人”“高贵人群”“低端人群”,我们同意了吗?就成为了北上深的“低端人群”。
倒退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大家不都是农民?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城市顶层管理者又有多少的本地人?
何苦自我怀疑,自我贬低,自怨自艾。
在大城市漂泊的人,想着离开还是留下,从来都不是大的问题和关键所在。重点是遵从你自己的内心,根据自己的条件、自己的性格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并努力而坚定的走下去,不要活在别人的定义中,吾安心处即吾乡。
如果你仅仅是因为外界反对你,贬低你而犹豫不决的话,那大可不必,毕竟我们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那个该被驱赶的“低端人群”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