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在河南老家,阳历年并不是年,只有农历春节,才是真正的过年。
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全村的老少都会早早起床,即便是平时赖床不起的小孩,也不例外。
初一的早上首先要完成两件事,送饺子(老家管饺子叫扁食)和拜年。
鞭炮声刚落,饺子就该出锅了。出锅的饺子是要先送给本家的长辈的,特别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他们的儿子、侄子、孙子等,只要分家另起炉灶单过的,都要给长辈送饺子的。
老家曾经流行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亲不亲碗上看。通过这一句话可以知道,当时老家很穷,饭都吃不饱,只有给最亲的人盛饭,才满满的一碗。
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早已不再成任何问题。然而,这一句话在送饺子这件事上,仍旧适用着。
早起,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饺子,天还没有放亮,就已经到了长辈的院落,送完饺子,顺道是一定要给长辈磕个头的。
在老家,小的时候,出去拜年主要是磕头。
磕头也是有讲究的,有的家近年有老人去世,家里会有供桌。这种时候,是要先给过世的老人磕头的,俗话说,神三鬼四,所以一般是三个头,预示着逝者能够成神成仙。给逝者磕完头,就是给这家健在的长辈磕头了。
有时候,从早起五六点送完饺子,但八九点,可能一直在拜年磕头的路上。
如今,磕头的习惯渐渐没了,也许是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太多了,当面对长辈要磕头时,老人们往往会说,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头就省了。然后闲聊几句,让根烟,吃个糖,马上就得到下一家。
在各家来往的路上,总能遇到全村走动拜年的村民,大家互相打招呼,一句过年好,即便一年未见,也觉得亲切如常。
等全部拜年结束,回家,初一也就没什么事了。这时,三五幼时的玩伴相约小聚,各自聊聊一年的工作、生活,偶尔是无言的沉默。岁月,真的能在人身上留下痕迹。
这就是老家的新年初一,新的一年,始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