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
此药出自宋朝官方药典《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
人参(1000克)、炙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 白茯苓(1000克)、
白扁豆(750克)、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
甘滋甘淡药:人参 炙甘草 茯苓 薏仁 白扁豆 莲子
消食开胃药:山药 白术 砂仁
排痰药 :桔梗
解表药 :无。
药物比较简单,主要是养津液,去水饮(水湿)作用。配以山药白术砂仁消食开胃。方中并无解表的,温中的力量也弱,并无寒凉药,无沟通阴阳的作用。方子整体病机是内有津血亏损,内有寒饮的证侯群。内有寒饮,水饮不化津液可以引起津液亏损,出现舌面有裂纹。利用茯苓 薏仁 白扁豆 莲子 白术,淡渗利水,化水饮为津液,同时用人参 炙甘草滋养津液。山药白术砂仁调和肠胃。达到利水渗湿,开胃消食,养津液,去轻微痰饮的作用。
可以对治的证侯有。
可用于虚劳病,症见舌微胖大,或舌面有裂纹,苔白腻。舌质淡。脉弦,或者微弦,或关沉弱,水饮上逆或津血亏燥引起的失眠头晕,轻微的呕吐恶心,及轻微的咳嗽症状,里虚引起的水湿过多的盗汗出。食欲不振,大便稀,四肢沉,腹胀肠鸣,。消瘦不生肌肉。还可用于一些眼皮肿,眼袋大的人。轻微的湿疹。
不适用于。
三阳病,有表证的,感冒发热,汗出,怕风,干咳无痰,口渴,湿热下利症见里急后重。寒热往来。等病证。
藿香正气散
出自古代名医方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丸的主要由:
广藿香150克,紫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各50克,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桔梗、甘草各100克,大枣25克,生姜15克。组成那么,它有什么功效?
我们看各个药的性能。
解表药辛温药 :藿香 紫苏 白芷 生姜。白术 厚朴 桔梗 半夏
化饮(化湿药) :大腹皮 茯苓 半夏 白术
行气 降逆 : 陈皮 半夏 厚朴 大腹皮
甘滋甘淡 : 大枣 炙甘草 茯苓
寒热药性的角度看。
阳性药(温热) 藿香 紫苏 白芷 生姜。白术 厚朴 桔梗 半夏
平性药 大枣 炙甘草 茯苓
阴性药(寒凉) 无
我们看整个方子的功能一目了然。主要就是解表退热 利水化湿,行气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甘滋淡渗利水的功能。 方中并无寒凉的药。辛温的药物多。温热药多。平性药少,阴性药(寒凉)无。
使 无
方中以藿香量最大为君药。辛能散解表邪,还温中,所以能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配伍紫苏 白芷生姜增强了解表邪的作用,桔梗止咳化痰,并结合陈皮半夏厚朴大腹皮白术为臣药的作用,温中降逆止呕吐,下气化水饮(水湿)消食的功效。佐已大枣 炙甘草甘滋 茯苓 防止辛散化饮太过。
从经方方义分析对治的是里有虚寒水饮,外有表证的证侯群。
可以对治。太阴水饮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水饮上逆可以引起头晕,呕吐心悸失眠,水饮射肺可以引起痰饮咳嗽胸闷咽痒咽炎等,水饮在中焦可以引起饮食不振呕吐,水饮在下焦可以起泄泻腰酸腰凉腰痛腰重出冷汗。水湿在肌表可以引起皮肤病问题,少阴表证头痛发热,或者太阳表证的发热等。 表证问题,四肢百骸皆为表。引起的问题,比如普通的皮肤病,湿疹之类。
适用于。
上吐下泻引起的霍乱,或者恶寒发热,头痛,呕吐,头晕,心悸失眠。咳嗽痰多胸闷,咽痒咽炎,饮食入口即吐,消化不良。腰凉腰沉,腹痛,腹泻,出凉汗,皮肤轻微的湿疹。所以要是结合西医所说的病名,还能治疗坐车引起的头晕美尼尔氏综合证,旅途引起的水土不服。饮食不洁引起的上吐下泻,妊娠呕吐等。
不适用于
虚劳津液亏损,舌面有裂纹,以及容易口腔溃疡的病人。 熬夜多过,虚火上炎的病人。 以及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大便硬难解 或者三阳合病的发热。
总结,两个丸散来说
藿香正气丸的功能更强大。解表行气化湿的力度强。专门针对霍乱引起的上吐下泻, 及外有表证的发热,头痛,呕吐,头晕,心悸失眠。咳嗽痰多胸闷,咽痒咽炎,饮食入口即吐,消化不良。腰凉腰沉,腹痛,腹泻,出凉汗等症状。针对不同的类型病人,可以选用,胶囊,液体,丸剂,方便服用。也就是说要辩证地用于以上所说的各种适应证。主要就是表里同病,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时才能对症服用效果才更好。其它症状作用稍弱 ,可广用于治疗坐车引起的头晕美尼尔氏综合证,旅途引起的水土不服。饮食不洁引起的上吐下泻,妊娠呕吐等。
参苓白术散的功能较弱,并无解表作用。适用于轻微的水饮(水湿)证,水饮不化津液引起津液亏损的虚劳,作用较强。水饮上逆或津血亏燥引起的失眠头晕,轻微的呕吐恶心,及轻微的咳嗽症状,里虚引起的水湿过多的盗汗出。食欲不振,大便稀,四肢沉,腹胀肠鸣,。消瘦不生肌肉。还可广用于一些眼皮肿,眼袋大的人。轻微的湿疹打针液过多引起的虚汗出,不思饮食。如果要套用西医病名。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
所以中医的一类证侯群可以出现西医所说的一大堆病名,从辩证的角度看。不要用西医的病名去套中医的成药。这样往往没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