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棉花的故事,关于它的生长、采摘、加工和出口的故事;这同时也是关于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故事,关于农民、摘棉工、纺织工人和销售员的故事。相比于这学期看的大多数纪录片,它可能比较朴实无华,没有揭露什么异常残酷的真相,也不是关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它甚至也没有多么有趣,但是我却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它并不是那么贴近我的生活,却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整部纪录片有三条故事主线:新疆种棉花的农民、广东纺织工厂里的工人和滑县到新疆去的采棉工,三条主线穿插进行,给我们展示了完整的棉花的故事。新疆种棉花的农民一家都靠着棉花的收成过日子,他卖出棉花的价格很低,但是再转手价格就会翻好几倍。农民的收入从来都是很低的,他们辛辛苦苦地劳作,可是收入却并不尽如人意。这大概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现象,社会的金字塔底端总会是这些农民和工人。正如影片中那位农民所说,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有同样的一个愿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再做农民,可是这样的愿望持续了一代代,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人离不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没办法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城务工。影片中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做医生,小姑娘自己也说自己喜欢读书,或许到她这一代,能够完成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是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可能仍然无法离开生养他们的土地,继续在金字塔的底端努力支持着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需求。我不觉得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或许真的很辛苦,但是也是一种对父辈生活方式的传承,他们知道他们的工作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所有其他物质生活的源泉。他们值得我们的尊敬,也有骄傲的资本。
相比较于坚守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土地上的农民来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虽然收入更多,却并不一定有更高的幸福感。影片中,广东纺织工厂车间里的女工努力工作,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将棉花纺成线再织成布最后做成一条条远销海外的牛仔裤。这些工人背井离乡,有的可能是不愿意再做农民所以想要出来看看城市里的生活,也有的是已经没有了土地,不得不出来另谋生路。高温的工作环境、超长的工作时间都是这些工人所要面对的挑战,她们中有的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再做下去,可是就像影片中的工头所说,她们中很多还会回来,因为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别的。我想这一群人才是这个时代中最困难的一部分人,虽然他们的收入比农民高,可是背井离乡的苦、工作的压力和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都会使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压力。他们不属于城市,因为户口和经济问题,他们的孩子不能跟着他们在他们打工的城市读书;他们也不再属于农村,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常年不在家也难免会有“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他们建设了我们的城市,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他们促进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但是他们得不到他们应得的尊重,得不到在城市里立足的资本,他们才是最需要我们关注的一群人。
而后半部影片着重刻画的采棉工人,则是另一种农民的生活方式。他们季节性地离开家乡,坐上50多个小时挤满工人的沙丁鱼似的绿皮火车,去遥远的新疆辛勤忙活三个月,以求赚得和在家种地一年差不多的收入。他们仍然是农民,但是他们过得显然比新疆种棉花的农民要辛苦一些,但又比广东工厂里的工人要好过一些。他们都是和自己的同乡一起,同吃同住同摘一片棉花田,虽然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收入也相对较低,但终究有一种群体的归属感,闲暇之余可以用乡音聊天,生了病也有人关心照顾。这一拨人都是女人,当其中的一位在火车上面对镜头骄傲地唱起“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时候,她们明显是很自信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并不比自己的丈夫少的。劳动给予她们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收入,还有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丈夫的尊重,从这一点上来说,她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也是非常好的生活方式。
整部影片以朴实无华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关于棉花和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这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平凡但却各有各的色彩和滋味。这大概就是纪录片的好处吧,即使故事本身平淡无奇,也可以以其普遍代表性获得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