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把镜头转到战国时期,在千字文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其简朴木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指的就是在战国后期的四位经典武将白起,王翦、廉颇、里木,刚好秦国、赵国一国就占去两个名额。我知道一定有人要问,在战国的前中期,明明还有像是吴起、孙膑等名将怎么没有被写进去?我个人猜测是因为千字文它有文字不能重复,还有押韵的考量,作者他就只好在限制之下选出四位将领。
这个和蜀汉的五虎上将一样,战国四大名将的头衔也是口耳相传,所以大家不要争,每个人都是名将,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上面四个人当中担任秦国将领超过30年生涯,打下七十几座城池,歼灭将近百万敌军的战国杀神武安君白起。
开头照惯例,我们来聊聊白起得出身、背景,不过这里要先打个预防针,那就是春秋战国的史料,就跟日本原装进口的压缩机一样非常稀少。等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年代又已经过了很久,所以很难像《三国志》那样把一个人的祖宗十八代外加童年青梅竹马都挖出来。我主要参考的资料,除了史记,还有王蘧常老前辈修订的秦史,当然一定要加入一点想象力。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白起,身上他出生梅县,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多半听说过董卓在长安的西边盖过一间别墅,叫做梅坞。而在战国策的记载中,白起又叫做公孙起,他的祖先很可能是银杏公孙,换句话讲秦国的功臣之后,到了唐朝的时期,学者还因为他姓白,所以推测他是春秋的秦国三帅之一,白乙丙的后裔。虽然白起的出生看起来很像那么一回事,但讲到长相就不是走颜值担当的路线,但是白起在史书上面被形容是小头、锐面,这里并不是指像小人那样四处钻营的意思,比较接近物理性质上的小脸蛋。此外人们还说白起的眼睛黑白分明,目光牢牢盯住别人就不会转动,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或许有一点像是模特的身材,九头身外带具备杀气的眼神。
在当时很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曾经跟白起见过面,他评论这个人决断力强,件事分明,而且常在乱世里面要崛起,本职学能最重要,到底白起如何打出一片天,我们继续看下去。
白起是何时开始当官的?史书上没有详细的提到,只知道他活跃于秦昭襄王期间,以下我们简称秦昭王,因为白起他善于用兵打仗,而且跟秦国四大贵族之首的魏冉关系良好。后来在秦昭王十三年白起将近40岁的时候,被提拔为左庶长,派去攻打韩国的新城,秦国的位置在地图西边往东走,有一块很挤的区域,塞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如果秦国强大起来想要问鼎中原的话,这三个国家是首当其冲。
白起他打完新城的隔年马上又有任务了,韩魏两国联合出兵以公孙喜为主帅,攻打秦国,白起则领命出征,在一阙这个地方和敌军遭遇了。要知道秦国的军队纯以数量来说,兵力是比对手联合军来的少,但是白起他最后不只取得胜利,而且还将对手的士兵斩首了24万,俘虏了敌军主帅,连下五座城池,这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呢?
根据战国策里面的记载,白起对于这一场大胜的表现是十分谦逊,他说自己只是利用了韩魏两国之间的利益矛盾,由于韩国的军力比较单薄,他们不愿意牺牲太大,所以希望魏军主动进攻。而魏军则想要仰赖精锐的韩军,让他们打头阵,就这样互相礼让,没有人愿意先上的情况下,白起心里就想,不然我先上好了。于是他就利用一支疑兵牵制韩军的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的猛攻魏军,迅速把魏军击败之后,数量较少的韩军就不攻自溃,惨败收场。
一阙大战在史书上面记载,白起杀敌二十四万,我相信这个数字不是很正确,但是我们可以当做一个参考,对照秦国以前有另外一位名将叫做疏篱子,他也是个传奇人物,一方面是军事家,同时也是风水地理师的祖师爷,这个人的生平故事未来有机会再聊,就说书离子他也曾经打败过赵国,韩国的联合军在记录上是斩首8万多人,白起整整是老前辈的三倍之多,一阙大战过后,白起升官为大良造,这个位子曾经是秦国军政事务的第一把交易,它继续对赵魏两国用兵攻城略地,打的对方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后来因为配合秦国的外交政策调整,白起就又把矛头转向南方的楚国,放火烧了夷陵,整整领先三国时期的陆逊好几百年,同时他还把楚王打到放弃首都,往东边逃亡。白起因此被封为武安君。其实这个时候的白起已经出道20年,差不多年近60了,让人意外的是白起那一场著名的代表作,长平之战。还要再等10年。
白起会沉积这么久,其实和当时秦国内部的政治环境有关。秦昭王手下的谋臣范雎和提拔百起的魏冉展开政治斗争,最后魏冉落败,而白起也被放入冷宫。不过,对范雎来说,白起的军事能力还是很有用的,秦昭王43年范雎拜相,手握大权,该是把白起找回来,当主力攻击手的时候了,范雎他曾经跟秦昭王提过一个分韩之计,意思是只要攻占某些战略要点,就能够把韩国切成三块,以北边的上党郡为例,太行山到一旦断绝,他们就没有办法和首都联系。
这个工作要谁去做,除了白起别人无法去做,于是他带兵执行任务只花了不到两年,就把三道封住。原本属于韩国的上党郡,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当时上党郡守的名字叫做冯婷,他跟手下商量,现在既然韩国的军队也不可能来救我,白起战神感觉随时就要杀过来了。不如这样,我们干脆投降北边的赵国,赵王如果答应了,秦国一定打他,赵王被打,就会想要跟韩王合作,到时候两国目标一致就能够对抗秦国。我真是太聪明了,怎么想出这么完美的点子?
于是冯婷那立刻派人传讯息给赵王,表达热切的归降意愿,赵王收到消息之后,心里犹豫。就找来平阳君一起参详,天上掉下来的上党,收还是不收?赵胜则说,到口的肥肉你不吃,天地不容。收了吧!
还记得开头讲过平原君赵胜对面相略懂,曾经评论过白起的外貌,赵王其实也是心痒难搔,他是很想要接收上党的,于是就继续问赵胜,可是我拿了之后,秦国就不会放过我,到时候肯定是白起领兵,谁能够阻挡他呢?赵胜立刻推荐了一个人,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曾经对蔺相如负荆请罪的老将廉颇,他表示秦国兵强马壮,我们要战胜是很困难的,但是以廉颇的实力要守住局势,不输并非不可能。
有了平原君的信心加持,赵王就开开心心的收下了上党,而廉颇也领命去护卫上党的老百姓移民到赵国,并且在上党南方的长平这个地方设下了防御线。上党投降的消息很快传回了秦国这边,范雎大喜,这一切显然在他的算计之中,他立刻派人准备出兵,不过派出的不是白起,而是知名度相对较低的王河。这个是杰出的一手,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廉颇看到来的人竟然不是白起,他也是一愣,不过他仍然稳扎稳打做自己。
秦昭王47年的4月,两国的军队遭遇开始作战,一直打到7月,秦兵都有小幅的优势。不过7月开始,廉颇这个人的特性,铁壁防守就发动了,他已经督促士兵筑好了一条防御用的石墙,开始坚守不出。无论秦国怎么挑衅,不打就是不打,老人家脸皮厚,你咬我有没有很有既视感,无论是诸葛亮北伐碰到司马懿,又或者刘备对上陆逊,这种以逸待劳的战术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过再怎么严密的长城都还是有缺口,秦军毕竟还是在某宫中打下了廉颇西边的一座壁垒。虽然整体防守还是很坚固,但就是小小的变化,让足智多谋的范雎有了可趁之机。
他派人去赵国本土散布流言说,廉颇只是名气大,年资老其实没半点本事,秦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把这个老将军放在眼里,听说他们最怕的还是赵奢的儿子赵括。流言传来传去就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因为他每天看到廉颇回传的军情报告,几乎都是防守,再防守,偶尔还出现几场败仗,心里已经很紧张了,现在听到这个谣言就成为压垮他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把原本平原君跟他提醒过的廉颇使用说明书都抛诸脑后了,于是赵王下令派出赵括取代廉颇。领兵20万,担任对抗秦军的总指挥官,赵括他老爸赵奢也是抗秦名将,不过儿子的评价就差了一点,被认为是纸上谈兵的代表性人物。
坦白讲了,因为他即将要面对的对手是一个军神等级的白起,所以到底赵括的真实作战能力如何?是20分、30分还是60分,恐怕永远没有人知道了。作战当中什么最重要?资讯战。无论是古时候或者是现代都一样,这个太重要了,大家千万要记住,当时秦国的情报网何其灵敏,范雎收到赵国阵前换将的消息后,就以最快的速度找来白起快轮到你上场了。他改命白起为上将,王河为副将,同时下令军中绝对保密,不准走漏一丝一毫,白起要带兵的消息,违抗命令者斩。
话说赵括来到前线,长平的战况表面上看起来王河还是在台面上发号施力。赵王换掉廉颇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觉得他作战不够积极,赵括想当然就先出兵试试水温,结果一打之下,秦国士兵怎么节节败退,原来地下指挥官白起,他命令秦国的主力佯装战败,同时安排了一支25,000人的伏兵,加上5000人小伏兵躲藏起来。
据说这个时候赵国的主力部队共有约40万人,赵括看到敌军后退,心想就算有诈,我的士兵淹都淹死你了,怕什么?主力部队跟我上,他领兵从10强中一个名为故关的关卡出发追击,同时也留下部分的士兵在关门里面看守粮草,以防万一。
赵国的主力部队就追着打一路追到秦军的据点前,突然发现有点硬,打不太下来。此时他们已经距离故关了有十几里路,赵括心想不如班师回营来日再战。突然之间背后传来战鼓隆隆,白起设下的25,000名伏兵横空出世,直接拦住赵国士兵回家的路。
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虽然人数较多,但仍然无法冲出重围。赵括便下令了三军就地扎营构筑防御工事,埋锅造饭,吃饱了我们就打回家。一名传令兵神色凝重地跑过来,对赵括说,将军我们这次出关追击只带一点点的粮食,恐怕没几天就要吃光了。派人通知故关的友军叫他们送粮食过来,可是听说秦国已经派军队守在我们的关门口,就连一只蚂蚁都不给通过,赵括听完脸色一变,不知道敌人是何时绕到自己身后的。
大家猜的没错,守在他们家门口的正是白起他另外派出的那5000人小伏兵。这下子事情可大了,不给士兵吃饭,那是兵家大忌,而且这不是一天两天没饭吃!据史书上面说,赵国的士兵长达46天没有吃饱饭,甚至已经出现了互相残杀,吃人肉的惨况。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bug,人家都说困兽之斗最可怕,假设赵国的军队已经面临这么严峻的状况,他们难道不会拼死一搏吗?而且以士兵数量来说,他们是比远道而来的秦国还占优势的?白起想要用比较少的兵力去包围比较多的赵军应该很难成功才对。
没错,这一点你知道我知道,秦国人也知道,他们又使出杰出的第二手,那就是御驾亲征。秦昭王竟然亲自出马来到河内。要做什么?不是去打仗,而是变魔术。秦王他颁布公告,公告上说河内居民全部赏赐爵位一等,家里只要有年满15岁的男子通通给我到长平前线支援,直接一个撒豆成兵,把村民当民兵,这些民兵它主要的任务是去阻断补给线。
虽然我们前面在说赵国的情报网太弱,常常被秦国渗透,但是前线大军被包围的消息终究还是传回了首都邯郸。赵王心急如焚,偏偏他这一次为了守住常平的防线,几乎是用尽了全国兵力,已经退无可退,这种状况下,只得尝试向齐国调粮草,跟楚国求救兵。
但是很不幸的,赵王之前没有累积阴德值,拼命的败人品,这个时候遭到了报应!因为他过去曾经派遣使者到秦国的首都咸阳和谈,还得到当时秦王的礼遇,因为这个关系诸侯国现在都不愿意发兵救援长平。在苦等不到援兵的情况下,赵括也算是有气魄了,他把还有战力的部队编成四队,尝试要突围而出,但是连续冲锋了四五次都无功而返。
最后他亲自带领精锐部队浴血奋战,遭到秦军乱箭射杀而亡。主帅一死,剩下来的赵军群龙无首,又是饥肠辘辘、毫无悬念的选择投降。让人遗憾的是,这一批投降的士兵下场非常惨烈,因为白起他认为不久之前秦国才收下了上党有非常多的上党人民投降,赵国对秦国的观感很差,现在这些士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如果没有全部杀掉,恐怕会酿成大乱。于是白起假意接受投降,实际上却安排诛杀了45万名赵国士兵,并且将尸体就地掩埋,只留下年纪较轻的240名士兵返回赵国。
《战国策》里面形容现场阵亡士兵的血水汇集成小河,低沉的哀嚎声有如雷鸣。当屠杀告一段落,秦国的士兵清理战场,收集敌军的头颅,由于头颅实在太多了,竟然能够堆积成高台,就将让人不寒而栗的景观取名为白起台。长平大战过后,范雎主持了外交和谈。
秦、赵两国协议休兵。根据王蘧常老师的整理,很可能是范雎担心白起,如果一举灭了赵国,功劳会压过自己,因此他做了决定,两个人也因此产生心结。白起他认为长平之战结束,如果没有趁势消灭,赵国就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以后想要攻打赵国,对方已经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准备充分,要跟你背水一战,不可能有获胜的机会。
隔年秦昭王计划再度出兵,要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想要再找白起来担任总指挥,但是被白起拒绝了,秦王就改派王琳作战,结果面对赵魏楚,三国联军吞下了许久未见的惨败,元气大伤。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一败使得秦国的统一大业往后推迟了30年,由于秦昭王怨恨白起抗逆,一怒之下就把他放逐赶出了咸阳城。白起人才离开,没多久范雎又对秦王报告说,听说白起离开的时候嘴巴一直碎碎念,如果不解决他恐怕养虎遗患。
于是,秦昭王就再次派出使者赐给了白起一把长剑,命令他自刎,白起看到那一把剑,心中一时错愕,难以相信会是这样的结局。过了片刻,他想起自己一生戎马,杀敌无数,在长平之战还为了想要一举灭掉敌国,又屠杀了数10万名士兵,现在要死也不算冤枉了。
昭王的50年12月白起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死讯传回国内,百姓十分同情他英雄末路的结局,纷纷在乡里之间主动祭祀。
终于又到了我们的结论时间。白起他到底是视人命如草芥的杀人魔,还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
宋太祖赵匡胤,它其实是很讨厌白起的,认为他杀了投降的士兵不值得推崇,不过随着史学者的观念演变,大家对于各种不同看法也更加有包容性,从我个人的角度认为白起是一个非常有国家战略观的军事统帅,他的作战几乎都是为了国家的大目标在服务。
在这个前提之下,他非常擅长以歼灭战来改变国与国之间的实力,什么是歼灭战?就是有意识发动,要跟对手透过战争来消耗彼此资源,看谁的生命先耗尽,然后倒下的战争。以大家熟悉的东汉末年来说,官渡之战、夷陵之战都可以算是歼灭战,而赤壁之战则是一场遭遇战,所以很多人说赤壁战后曹操大受损伤,这一点其实是可以在讨论的。
而白起发动的长平之战就是一场典型的歼灭战。大家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你可以想象秦国跟赵国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已经进入了手掌贴着手掌在比拼内力的阶段,这个时候谁先撤掉掌力,那就是轮到对方浑厚的内力一口气灌进来,你直接全盘皆输。
白起为什么要杀掉40万的赵卒,还故意放了200多人回去,很有可能就是想要让他们把恐惧带回首都,进而方便接下来的作战,一举攻下邯郸。这场战争秦国其实也是有损伤的,头都洗了一半,如果你不继续打完放这让赵国恢复元气,他们浴火重生之后的复仇意志只会更加的强烈,白起的战略逻辑很清楚,但可惜的是在政治与权力的角力当中,他就显得单纯而且直率。秦国在崛起的路上,政局变动远比一个想要报效国家的常胜将军想得更复杂,这一段故事就留待未来有机会我们再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