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青年已经开始读魔幻主义意识流小说,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类似于时光与超现实主义之间的纵横,极大点播了国人备受束缚的文路思虑,作家需要精神空间和思想的驰骋,意识流写作当时给中国人印象很深刻!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当时在九十年代末期特别流行,主要用意识流的写法用他的一派对情感恋人的评论,组合成一段段焦点文学段落来进行倾吐,表达人生情感的轨迹。作家和现实人生和文学作品不断进行比对......
罗兰.巴特说:作为叙述,爱情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故事,这是一个计划,一个必定会完成的计划,相反,对我来说,这故事已经发生了...
要想写爱情,那就意味着和言语的混沌发生冲突,在爱情这个痴迷的国度里,言语是既过度又过少,过分而又贫乏....
——————
在九十年代,那时已经读了很多欧美爱情小说,通俗小说比如美国的西德尼.谢尔顿的言情小说在九十年代初非常流行,读完美国等国家的麻辣爱情言情小说再比对琼瑶的小说,就像成年人的偶像剧和青春小学生课堂剧本一样感到琼瑶小说的单纯。
人生阅读,读到某一点位会自动终止的,像这类的言情小说到了谈恋爱和结婚时候就开始不读了,那时我读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文本恋人絮语,一边抱着刚出生的我的小宝贝,大概是在1999年左右,我偶尔读几页,读几页主要是寻找作者的思想性了,这是开始关注文学随笔和哲学著作的开始...
读书是一个自助式和又要获得心理慰藉的过程,在消化观点和质疑拥趸中也不断健忘和迎来更深层次的思想教化的过程,所以思想性的文本其实就是负责教诲读者,解释心灵的疑问!
罗兰巴特会冷静的说:争吵没有什么内在意义,既不会澄清事实,也不会带来转机,争吵既没有什么实效,和谈不上有什么逻辑意义,它只是一种奢侈,吃饱了没事干....
是的,我那时读书也是一种需要帮我解惑把青春一段时光借用思想家的文字给人生一个定义!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读几页随后困倦的一夜无梦!
九十年代末互联网家庭上网还没有接通,对作家的了解很有限,只能通过翻译家简单的介绍!后来读完奥威尔死于肺结核,再回来想到罗兰巴特去世在1980年,他一样是在二战时期,基本同一时代,罗兰.巴特青年时代,物质贫乏欧洲战争时期,他也患有肺结核,不过他因此躲过了被征兵,读了很多书,也在法国各地当过很多大学的讲师。他并不是名牌大学正规学院毕业,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
天才的命运都是有些惊世骇俗的,他在六十四岁功成名时,1980年一次参加密特朗邀请的酒会回家路上,死于车祸!他的学说他的著作和他的语言表达方式,一度非常受争议,可是随着社会发展,当时读着别扭的思想感到前卫的语境,通过时间的流逝,这些灵魂的游动者,如今读来已经非常简洁明快。格外显得作家在当时代的另类出色。
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是一个精神符号,他是研究符号学的专家。那时起我阅读文学开始思考,去挑剔的品味,去认识世界里无数更加奇妙的思想精灵了...
(图片拍自理性生涯家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