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精读猫
大家好,我是精读猫,今天我们继续精读《娜塔莎之舞》下半部分。
在上集中我们一起精读了俄罗斯文化的两个关键年份,1703年和1812年。
前者为俄罗斯文化注入了西欧文化的基因,后者则促使俄国贵族重新发现本土,为俄罗斯文化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基因。
那么在下集中我将精读剖析俄罗斯文化的三大基因密码。
先来讲第一大基因密码。
知识分子扎根农村,不断从中吸取养分,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俄罗斯民族文化。
这还得从12月党人士说起。
起义失败后,500名成员被捕,其中5名被绞死,另有121名剥夺贵族头衔,流放西伯利亚。
沙皇认为这是一种严厉惩罚,而对于12月党人来说却是一种历练。
之前他们虽同情农民,可毕竟是贵族,双方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
现在12月党人同农民生活在一起,甚至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这是他们对本土传统的理解,大大加深了。
代表人物是谢尔盖沃·尔孔斯基公爵。
他因参加起义被削去爵位,剥夺财产,流放到6000公里之外。
中俄边境的一座银矿戴罪劳动。
沃尔孔斯基开始与农民打交道,并且按照农民的方式说话和思考。
他被流放了30多年,从外表到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摈弃了优雅的生活,变得粗犷有劲儿能和农民谈笑风生。
他也越来越感到必须尽早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
可以说沃尔孔斯基背弃了所属的贵族阶级,他彻底农民化了,被农民们亲切的称为农民公爵。
沃尔孔斯基还发现农民对公正和平等怀着一种出自天性的热爱。
这让他认识到改变沙皇统治,推动俄罗斯走向政治文明。希望就在俄罗斯农民身上。
沃尔孔斯基的经历具有相当的感召力。
很自然的他被年轻贵族奉为精神偶像,其主张也深入人心。
托尔斯泰就是其中一个。
托尔斯泰生于1828年,即12月党人起义三年后。
论起来他从沃尔孔斯基还是远房表亲。
所以对12月党人的事迹,托尔斯泰自幼耳濡目染,心向往之。
1859年,托尔斯泰同沃尔孔斯基见了一面,更加深的敬意。
后来创作《战争与和平》时,男主人公就叫安德烈·沃尔孔斯基。
托尔斯泰以这样的方式向偶像致敬。
他的作品中也处处闪现着对农民的同情。
比如安娜卡列琳娜里的裂纹,就是一位同情农奴的农奴主。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为年少时诱奸农奴少女马斯洛娃深深忏悔。
托尔斯泰可不是说说而已,他努力做到言行合一。
作为伯爵,托尔斯泰拥有庄园和农奴,明明可以过得很舒坦,他却折腾了一辈子。
托尔斯泰建了10多所农民子弟学校,帮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他也尽量减轻农奴负担。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赋予农奴公民权。
托尔斯泰积极响应,把庄园中相当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奴。
俄罗斯虽大如此实诚的贵族也很难找出第二个。
在《复活》里,聂赫留朵夫干脆把土地统统分给农民,开始自食其力。
托尔斯泰晚年也打算这么干。
无奈妻子强烈反对。
82岁的他愤然出走,最终死在火车站的一座小木屋里。
临终前,托尔斯泰喃喃自语:
”农民呐他们是怎么死的?”
托尔斯泰并非个案。
农奴制废除后,一股民粹主义思潮,在年轻的贵族知识分子中兴起。他们自称民粹派,认为贵族靠着剥削人民,过着奢侈的生活,所以生来就有罪。
民粹派思想家米哈伊洛夫斯基说:
“我们欠人民的太多,这已经成为我们良心的沉重负担。“
因此,民粹派提出到人民中去,把农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以此赎罪。
于是成千上万的学生离开大城市去往乡村。
他们分担农活,学习手艺,教农民读书写字,甚至鼓动农民革命,反对沙皇。
由于太过书生气,民粹派的话,农民难以理解,而且农民崇拜沙皇。
当听说要反对沙皇,他们怒火中烧,叫警察把这帮学生娃抓了起来。
所以民粹运动本身并不成功。
但民粹主义在艺术领域意外的结出了硕果。
这就必须提到一个人。
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
此人经历传奇,他父亲是建筑家,圣彼得堡的好几座教堂就是由他设计的。
斯塔索夫本人也在欧洲化的圣彼得堡长大,拥有不俗的艺术品位。
他曾长期担任公共图书馆美术部主任,发表艺术评论,提携艺术新秀,在艺术界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斯塔索夫对民粹派的政治诉求没太多兴趣。
不过到人民中去的号召,让他很受启发。
斯塔索夫认为,俄罗斯艺术家总是模仿西欧,缺乏独立性和原创性。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只有深入普通俄国人的生活,从中寻找灵感和题材。
在斯塔索夫的倡导下,不少艺术家深入农村。
其中画家列宾和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的成绩最为突出。
先说列宾。
1870年夏天,26岁的列宾来到伏尔加河上游,观察那里的纤夫。
随后他创作了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列宾之前,画家通常从古希腊神话中取材,或者为上流社会画肖像画。即便偶尔有人画农民,也会浪漫化处理。
呈现出宁静的田园气氛。
列宾不一样,他用诚实的笔触描绘了纤夫的艰苦劳作和悲惨生活。
把画笔对准普通人,呈现他们的命运,这在俄罗斯绘画史上是头一遭。
难怪斯塔索夫看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拍案叫绝。
在他的大力推广下,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用画笔描绘俄国人民的真实境遇。
再说音乐家穆索尔斯基。
他自幼跟母亲学钢琴,7岁就能演奏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作品,可谓神童。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欧洲古典音乐,而想寻找一种本土化的音乐语言。
1857年,穆索尔斯基认识了斯塔索夫,为后者的魅力所倾倒。
1862年,斯塔索夫创办自由音乐学校,培养本土音乐人才。穆索尔斯基立即加盟,与另外四位音乐家组成了强力5人组。
他们大量运用乡村歌曲、哥萨克舞蹈、教堂圣歌等元素,使自己的作品同古典音乐相区别。
这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这首曲子好在哪里呢?本书作者指出,从这部作品中已几乎听不出欧洲音乐理论的痕迹。首先他结构松散,同强调秩序感的西方古典音乐完全不同。
具体到音乐元素,图画展览会也是独树一帜。
例如开头那段曲调源自民谣,主旋律以G大调为基调,而这是俄罗斯乡村音乐的标志。
至此,穆索尔斯基创造了俄罗斯的音乐语言,并且得到欧洲音乐界认可。
从那时起,俄罗斯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拥有了独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