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苏东坡5》 离开朝廷当官的苏轼,表现能打几分?

苏东坡


一、在前往杭州的路上

熙宁四年四月,朝廷正式发布差遣通知。苏轼在家开始收拾行李,结果这一收拾就是三个月,效率真是感人。

倒不是因为他办事不利索,而是他心里失落又迷茫,搞不清自己的目标,看不见自己的未来。对于这次杭州之行,似乎提不起劲儿。

七月,苏轼带着妻儿乘船离开京城。考虑到和弟弟苏辙好久不见,他们先去苏辙做官的陈州晃了一圈,一晃就是两个多月。

九月,天气凉了,苏轼一行人继续赶路。苏辙一路相送,直到颍州。

颍州是个好地方,这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还有一个景色优美的西湖。

欧阳修退休后,就在这儿养老。恩师既然在此,兄弟俩决定上门拜访。

此时的欧阳修年纪一大把,头发花白,精神状态倒是不错,看得出来这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欧阳修

他说自己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书一万卷、金石佚文一千卷、加上自己一个老翁,一共六个一, “六一居士”的称号由此而来。

所以“六一”不一定是儿童节,也可能是居士。

苏轼兄弟来看自己,老头子自然十分高兴。他带着两兄弟游览西湖,喝酒作诗,开怀畅聊。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告别欧阳修,苏轼继续赶路。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第二年,欧阳修就去世了。

兄弟俩也在颍州分别。这是他们第三次分开,但这次让人格外心酸。

苏轼一边前行,一边思考着人生。

他觉得按现在的情况,实现理想希望渺茫,还不如归隐享受生活算了,但儒家的忠君报国思想又在他心里挥之不去。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苏轼来到了杭州。

二、苏轼眼中的西湖

杭州是个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繁华大都市。苏轼来后就开启了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模式,心头的苦闷和烦恼,都随风去吧。

这儿的风景,似乎比故乡还美,他忍不住表示: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杭州里。

俯瞰西湖

刚到杭州,没有玩伴是个问题。他想起欧阳修曾跟他提起过的杭州名僧惠勤,这和尚经常和欧阳修切磋诗歌。

惠勤住在西湖的孤山寺,寺里还有一名诗僧惠思。苏轼抽空前往孤山拜访了这两个和尚。

孤山一角

晚上回到家,想到白天和两人的开怀畅谈,还有那令人向往的清幽美妙的环境,苏轼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提笔写下诗篇《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

杭州最有名的自然是西湖。杭州府衙离西湖不远,一有时间,苏轼就和小伙伴们来西湖撒欢。

他嫌这还不够,干脆把办公场所搬到西湖边,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处理公务。敢问苏学士,您这么个当官法,皇上他知道吗?

不过苏轼有这个底气这么做,因为这一点儿也没影响他的工作效率。

在苏轼眼里,西湖一年四季景色都很美,美得让人沉醉。有诗为证: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一

冬日西湖

苏轼写给西湖的诗不计其数。如果要评选最佳诗歌,那获奖的一定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她无与伦比的美丽。就像古代的大美女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让人陶醉。

夏日西湖

从此,西湖又多了一个名字——西子湖。

三、赏花、观潮、和歌妓的故事

在杭州人民的生活中,一年有两件事让他们很有盼头:一件是三月赏牡丹,一件是八月十五钱塘江观潮。赏花观潮的日子,那就是盛大的节日。

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苏轼陪同知州前往安国坊吉祥寺赏花。在庭院里,在牡丹花前,大家喝酒畅聊。

赏牡丹

老百姓纷纷从各地赶来,参加这场盛大的花会,很多人还把自家种的牡丹拿来,让大家一饱眼福,现场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花会结束,大家都在头上衣服上戴起牡丹,跟着知州的人马,穿行在街巷,一路载歌载舞,就像是在过狂欢节。

八月十五观潮,也让人兴奋不已。

观潮那天,苏轼和知州等人来到VIP观潮处。

现场人山人海,大家目光注视着东方,期盼着潮水的到来。

钱塘江观潮

没多久,远处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快速推进,潮水汹涌澎湃,声音震天动地。江边的青山,都被浪花给覆盖了。

这就是大自然的威力,真是让人敬畏!

然而,勇敢的弄潮儿们却高举着彩旗,拍打着波浪,在波浪中尽情嬉戏,观众们大呼过瘾,纷纷拍手叫好。

除了赏花观潮,苏轼还喜欢和歌妓来往,这似乎是宋代文人们的共同喜好。

那时的歌妓除了会弹琴唱歌,往往都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才名远扬的苏轼和杭州的歌妓会擦出一些什么样的火花呢?

北宋歌妓

一天,苏轼和几个哥们在西湖边的亭子里闲聊, 忽然一艘船缓缓靠近。船上一位优雅美丽女子,低头弹了一曲古筝, 声音如梦如幻, 如泣如诉。

弹完曲子,那女子走出船外对苏轼说到:“ 小女子从小仰慕苏大人才华,但凡您的诗文我都想尽办法去找来阅读。

可惜从来没见过您!我是有家室的人了,本来不该抛头露面,可今天听说您要来湖中游玩,实在想见您一面, 为您献上一曲,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说完女子回到了船里,没多久船就消失在湖山之中。

夜晚的西湖

看着自己的铁杆粉丝就这样消失了,苏轼有些伤心,回想刚才的场景,提笔写下: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千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 江神子·江景》)

这里再插一句,作为一代“词圣”的苏轼, 词创作生涯是从杭州开始的。

这时的他已经三十好几,为啥一把年纪了才开始写?因为词这东西,通常是描写男女之间的一些细腻情思,上不了台面。

而苏轼的内心深深被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占据着,精力都用到了国家大事上了。

这次政治上失意来到杭州,这个风景优美、文人歌妓众多的繁华都市,激发了苏轼中心那股久久被压抑的诗情。

从此,一位顶尖写词高手正式上线。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棕号:沈公子)

四、杭州工作报告

在杭州担任通判的三年,不光是快活和浪漫,各种头痛的问题也一直缠着苏轼。

比如说水灾旱灾。这连下十天雨就成水灾,再连着一个月不下雨就成旱灾,水灾和旱灾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十分诡异和无语。

此外,蝗灾也很严重。大量蝗虫不辞劳苦地飞来,铺天盖地,所到之处,一塌糊涂。

严重的自然灾害,弄得百姓颗粒无收,但赋税却很重,这是要把老百姓逼上绝路!

王安石的很多变法措施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悲催的是,执行后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深化了阶级矛盾。

为什么事与愿违?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时,很多人违反新法坐上了牢。杭州因违反盐法而获罪的,一年高达一万七千多人。

苏轼刚到杭州,就忙着处理囚犯,甚至除夕夜还在加班加点处理。他很心痛,也很惭愧,因为他们是违法新法才入狱的,自己也反对新法,大家本质上是一类人。

自己让和自己一样的人坐牢,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不过,也有让苏轼充满成就感的事。

杭州靠近海边,百姓喝的水很苦涩。唐朝宰相李泌在杭州当官时,凿了六口井,解决了百姓的喝水问题。

古代水井

后来白居易来杭州做刺史,再一次疏浚了六井。但到苏轼当通判时,有的井早就报废了。百姓大声疾呼,六井不治理,饮水就困难。

太守和苏轼二话不说,拉人开始修复六井的工作。经过一番考察,他们制定出了一套整治方案,带领百姓挖沟换砖、修补缺漏。

六口大井修复完成,不用再为喝水发愁了,杭州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第二年浙江一带闹旱灾,杭州人民不仅不缺水喝,还有水喂牛洗澡。

杭州老百姓表示:谢天谢地,还不如谢谢太守和苏轼的工作卖力。

转眼间,苏轼杭州任期已满三年,按惯例需要换地方做官。此时,苏辙已经离开陈州在济南做官。

一想到和弟弟几年不见,“想见你”三个字就一直在脑海里打转。苏轼上奏朝廷,希望能调到靠近济南的地方。朝廷同意了,任命他为密州知州。

五、密州的蝗灾让苏轼伤透脑筋

和杭州的父老乡亲告完别,苏轼带上家眷出发,一路向北。

进入密州后,苏轼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是农闲时节,按理讲农民朋友都在家喝茶唠嗑,现在却都在地里翻土或者焚烧草皮,什么情况?

原来这地上草皮上全都是蝗虫虫卵,大家正在进行消灭。

苏轼有种不祥的预感:今年密州的蝗灾会很恐怖。必须要采取措施,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三日,苏轼到达密州任所,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处理蝗灾问题。

他惊讶地发现农民捕杀的蝗虫多到令人难以置信,但当地官员非常淡定,说蝗虫多也没见造成大灾害。

还有的官员更有才,居然说蝗虫能为民除草,这脑袋不知道是不是被蝗虫啃过。

蝗虫既然那么好,那老百姓应该热烈欢迎才对,还吃饱撑着去捕杀?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是见识过蝗虫的恐怖威力的。蝗虫出征,寸草不生,一点都不夸张。

恐怖的蝗灾

他深入底层开展调查,发现这地方真是到了八辈子霉,连年旱灾蝗灾,到处都是饥饿穷苦的百姓。

没有退路,身为地方一把手的苏轼必须想办法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他发动广大劳动人民通过火烧土埋的办法捕杀幼虫,同时还设立了“优秀捕蝗奖”,奖励捕蝗工作突出的人员。

他自己也一天到晚出现在田间地头,亲临一线监督指导灭蝗工作。

灭蝗过程中,有老农跟他说:蝗灾旱灾就像是一对兄弟,如果下场大雨,旱情没了,蝗虫就会大量死亡。

道理很简单,关键是怎么来场大雨?又有农民朋友告诉他,当地的常山求雨最灵,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

第二年四月,蝗灾旱灾到了最严重的时刻,苏轼怀着一个虔诚的心前往常山求雨。

他写了一篇祈雨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山神救人民于苦难之中。

当地老百姓如果生活一团糟,山神和地方官都逃不了这个责任。山神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怎么的,这一次求雨真的成功了!

苏轼乐开了花,兴奋得开始幻想接下来丰收的情景了。

然而,常山的山神不是每次都这么给力,那时的密州,还是摆脱不了旱灾蝗灾的诅咒。

六、为了广大百姓,上书朝廷

巨大的灾害,带来的是严重的饥荒。老百姓逃也没地方逃,很多都被活活饿死。

令人绝望的旱灾

还有那一个个被遗弃的孩子哇哇地哭泣着,苏轼怀着悲痛的心情把这些孩子收了回来,并发布了领养补助政策。

通过这种方式,数千名被弃儿童又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把苏轼评为年度“关爱儿童爱心大使”,一点毛病都没有。

灾荒面前,一些人做起了强盗,这又让苏轼感到头大。为了社会稳定,他制定了一套捉贼方案,强势捉拿盗贼。

他当然知道,那些盗贼是因为饥荒,才无可奈何走上了不归路。捉拿盗贼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对百姓好,给百姓活路,社会才能长久安定。

可是,作为一名小小的地方官,权力有限,灾荒年代,要给百姓好的生活谈何容易?

他决定上书,请求朝廷支援。

对于上书朝廷这种事,苏轼已经好几年没干了,因为怕又惹出事。但现在,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他硬着头皮就干了。

上任不到两个月,他就接连上书,反映密州旱灾蝗灾严重,希望朝廷免除秋税,或者暂停回收青苗钱,用来救济。

把百姓逼到绝境,那下一个表演项目很可能就是造反了。

在上奏的公文中,苏轼还是忍不住对新法发表了一系列犀利的看法。不过,他的态度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他当然还是原来的那个铁杆反变法派,但对新法中的部分内容,不再一棒子打死了。比如免疫法,他发现还是有好处的,完善之后可以实行。

让我们看看这些年的朝廷上都经历了些什么。

熙宁七年(1074)四月,为了缓和反对派,宋神宗把王安石给辞退了,但变法仍在继续。他任命韩绛为宰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

 风云变幻的朝廷

韩绛才能一般,属于无公害人物,这个吕惠卿就厉害了。他是王安石最得力的下属,但这人人品很差,野心很大。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曾把王安石给他的私人信件拿出来陷害王安石。上台之后,他和宰相对着干,公开打击异己,提拔亲信。

还别出心裁搞了个手实法,鼓励百姓相互告密。

苏轼对手实法非常不满,认为这是赤裸裸地败坏社会风气!后来手实法确实被证明是个馊主意,然后就灰溜溜地取消了。

不管朝廷上整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苏轼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就是:按自己的想法来。

他觉得新法中一些措施没好处,那就不执行;如果还能接受,那就改进后执行。

朝廷派使者来了解新法执行情况,苏轼直接拍桌子和使者硬刚起来,最后使者有些发虚地说:大哥,那您按自己的想法来。

这当官真是当出了新高度!

七、密州当官不顺心,但心态要好

在密州当官和在杭州当官差别很大,这没什么不好说的。

密州又穷又偏僻,没有游山玩水,没有饮酒赋诗,有的是一堆让人头大的问题。

本来以为和弟弟离得近了,可以时不时一起唠唠嗑。现在倒好,两人一直忙于工作,连当面说一句“吃过饭了没”的机会都没有。

来密州后的第一个上元节,苏轼到大街上闲逛。本来,上元作为当时最大的节日,街市上应该是张灯结彩、人来人来人往的。

古代上元节

去年杭州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上元节他还历历在目,现在看看密州,灯火稀疏,街市冷清,尽是荒凉萧条的样子。

一向爱热闹的苏轼,深深叹了口气回家了。

而且密州连年饥荒,作为堂堂太守的苏轼,日子也并不好过。

为了填饱肚子,他时不时和别人出去挖野菜来吃,想想都让人心酸。

他倒很会安慰自己:虽然在密州当官不太顺心,但和在朝廷上卷入党争的日子比起来,还是要强一些的。

嗯,这样一想,心情就好多了。

在官舍北面,有一座废旧的城台, 苏轼让人给修整一下,于是便成了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苏辙听说了,特地给城台取了个名字:超然台,表示哥哥做人超然旷达的优秀心态。

超然台

人生在世,活得就是一个心态。哪怕身处糟糕的环境,依然还有选择心态的自由。

八、密州——写词生涯的一次飞跃

我们之前说过,杭州是苏轼写词的起点,那密州就是他写词的一次飞跃。

在这里,诞生了他的两首名作,流传千古,并顺利进入到现代的教科书中。

熙宁八年(1075)七月,辽国和宋朝打架,结果以宋朝割地七百里收场,苏轼作为爱国人士自然觉得很憋屈。

十月,苏轼一行人前往常山山神庙祭祀,回来途中,他们搞了一次打猎活动。

苏轼跃马扬鞭,意气风发,一想到国家常年被邻国欺负,心中就喷射出一股征战沙场的豪情,绣口一吐,就是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出猎

随着这首词的出炉,代表着苏轼完成了一次词创作的历史性突破。

之前的词坛,是被写男女情思的婉约风格统治着的,看看当时的词坛一哥柳永写了些啥就知道了。

但看看这词,写的是外出打猎,表达的是征战沙场的决心,风格豪迈,势不可挡!试问当今词坛,还有谁?

词到苏轼,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被大大拓宽了,苏轼带领宋词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二年中秋,一轮圆月高悬在夜空,苏轼举头望着明月,想起了六年没见的弟弟。

如今他在济南做官,明明离得很近,却不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团聚,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明月楼高休独倚

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献上膝盖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后人评论,自从有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没其他中秋词什么事了。有实力,就可以这么蛮不讲理。

九、豁出去治理徐州洪水

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离开密州,前往山西省河中府任职。

大冬天的,苏轼一行人顶着风雪在路上艰难前行。

途中正好经过济南,苏轼想着见一面弟弟,可惜苏辙正好去京城述职了。苏轼到达时,只有三个乖侄子在雪地里迎接。

不管怎样,两家能够久别重聚,就值得高兴。济南是个大城市,吃喝玩乐的比密州要多,苏轼放飞自我,足足待了一个月。

二月上旬,苏轼带领全家继续赶路。到了离开封不远的黄河岸,苏辙专门从京城赶来迎接他们。

兄弟俩六年不见,如今重聚,激动万分。他们一边赶路,一边叙旧,不料中途来了个通知,苏轼被要求去徐州做官。

说改就改,跟闹着玩似的。古代做官,自己就像是一枚棋子,人生任由统治者随意摆布。

苏辙二话不说陪着哥哥掉头前往徐州,一住就三个多月。在徐州的日子,兄弟俩游山玩水,深夜长谈,快乐无穷。

在苏轼看来,苏辙不仅是自己的弟弟,更是一位能愉快聊天的老伙计!

徐州位于黄河下游,每当黄河洪水泛滥,往往就要遭殃。

八月下旬,连降暴雨,黄河洪水滚滚而来,徐州城外成了汪洋大海,百姓的房屋被冲走,老弱病残也都被洪水带走了。

无情的洪水

情况十分紧急,苏轼立即调来五千民工,投入到加固城墙的工作中。

就在他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人前来报告:城里的有钱人都收拾好东西,准备从城北逃跑。

苏轼一听,这还了得,赶紧前往城北。此时城北已经人群聚集,乱成一团。苏轼一来,大家立马安静下来了。

他走上城墙,望着这些狼狈的逃难者,心里泛起一丝同情。他很想放他们出走,但是他不能!

关键时刻一旦有人出城,必将人心大乱,那徐州城就保不住了。

他清了清嗓子,酝酿了一下情绪,站在城墙上发表了一场动情的演讲。

最后,他举起手臂,坚定而有力地表示:“ 只要有我在,这洪水就淹不了徐州城!”

大家被苏轼深深打动了,羞愧地低下了头,人群慢慢的都散了。

稳定了人心,苏轼又火速赶往军营搬救兵。现在城墙到处都有问题,需要更多人来支援。

但这兵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宋朝军队都是皇帝直接管,地方官员没有调用的权力。怎么办?情况紧急,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苏轼找到禁军首领,满脸真诚地说:“ 洪水马上就要冲坏城墙,情况紧急,我需要你们的支持,来吧,我们一起坚守徐州城!”

看这太守浑身透湿、满身是泥的狼狈样,禁军首领十分感动:“ 太守你都这么拼了老命,我们更应该好好效命!” 

于是,全体士兵纷纷奔赴抗洪第一线。在大家的共同奋战下,终于赶在最猛洪峰来之前,加固了堤坝,还筑起了一道长堤,大家稍稍松了一口气。

一切还没有结束,后面还有一系列棘手问题等待着苏轼。为了打赢这场战斗,作为徐州太守的苏轼也是豁出去了,尽管身心疲惫,但他始终带着自信和斗志冲锋在前,到最危险的地方视察。

徐州抗洪

有时一连好几个礼拜住在城墙上,为的是随时处理突发问题。在他眼里,个人安危是其次,怎样把抗洪工作做好才是头等大事,这才是一个地方父母官该有的样子吧。

洪水持续了七十多天,到十月初五,终于慢慢消退下去了。徐州城有惊无险,总算躲过了一劫。老百姓欢呼雀跃,载歌载舞。

苏轼也深深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十、修建堤坝和黄楼

这次抗洪战役的胜利,临时修建的堤坝立下了大功,但临时的毕竟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久的办法。

苏轼想建造坚固的堤坝,可以让徐州城从此告别洪灾的那种。他上奏朝廷,希望朝廷拨款建造石头堤坝。

朝廷迟迟没有回应,苏轼心里有些没底:是不是经费要多了?那就妥协一下吧,把石头堤坝改成了木头堤坝,这样能节省不少开支。

虽然这不是长久之计,但也够支撑一段时间了。

第二年朝廷终于批准了苏轼的请求。中央拨款二万四千贯,地方财政出资六千贯,动用七千多人参与修建。

宋神宗对苏轼的抗洪抢险工作十分满意,对他进行了点名表扬。

八月中旬, 防洪大堤建造完成。为了纪念抗洪战役胜利,苏轼在堤坝旁建了一座高楼,取名“黄楼”。

徐州黄楼

取这名字是因为古代讲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土能克水,而黄代表的是土。黄楼,就是要镇压这洪水。

九月九日重阳节,黄楼举行了隆重庆典,庆祝大堤竣工。

苏轼和三十多位知名人士登上黄楼,极目远眺,饮酒赋诗,其乐融融。

楼下则是徐州的老百姓,他们穿上漂亮的衣裳,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十一、在徐州美滋滋的业余生活

徐州是个历史悠久、繁华热闹的城市。处理完棘手问题,他的业余生活又丰富起来了。

什么游山玩水,评书论画,饮酒吹箫,朋友往来,样样都不落下。

作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一哥,苏轼光芒万丈,很多文人都愿意他交往。

比如司马光这样的前辈大佬, 虽然在洛阳过闭门生活,但和苏轼常常有诗歌上的互相唱和。  

年轻人更是争着要来见苏轼,能够出入苏门,那是绝对能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的。

当时远在北京大名府的黄庭坚,寄自己的作品让苏轼给打分。那时黄庭坚也是文坛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却心甘情愿归在苏轼门下。

后来有个叫秦观的年轻小伙,就是那个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专门从高邮赶来拜访苏轼。

上来就直接表白:“ 我独不愿万户侯, 惟愿一识苏徐州。” 收我做个弟子吧!

黄庭坚和秦观

面对黄庭坚和秦观表白苏轼,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四人也按捺不住了,纷纷表示愿意投身苏轼门下, “ 苏门六君子”由此诞生。

其中,前四人又被称为“ 苏门四学士”, 这些人后来都是北宋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徐州这段日子,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虽然经历过洪水等让人悲痛的事情,但苏轼还是凭借出色的工作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此外,在这还能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朋友往来。知足常乐,不能再奢求更多了。

元丰二年(1079)三月, 朝廷下令,苏轼改任湖州知州。

大美湖州欢迎你

出发那天,他出了城门,发现城门内外,街道两边,都挤满了人。大家由衷感谢太守带领他们战胜洪水,保全了家园,苦苦哀求着苏轼不要离开。

眼前的这一切,让苏轼内心为之一动。他也想留下,但朝命难违,他必须得上路了。

湖州,这座美丽繁华的江南城市,苏轼之前就有接触,这一次又见面了。

他神情轻松,心情愉快,脑子里计划着怎么为湖州的百姓做些事情。

他似乎还没察觉到,一场灭顶之灾正在悄悄地向他靠近。

—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099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7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29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70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27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35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37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93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30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1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49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1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0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06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04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