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互动问题,深有感触,尝试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王磊:
最近和几个软件老兵聚会聊外包和传统公司是否需要做敏捷,发现更多阻力在高层,你觉得?
这里有两个问题:
1. 是否需要做敏捷?
在这个问题之前,更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考虑做敏捷?想通过敏捷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如果一件事值得做,那就值得问清楚为什么做;
这个问题清楚了,也许敏捷不一定是唯一选择;
记得前辈说过的一句话,很多大家想解决的问题,也许你好好地写代码就能解决了,比如缩短交付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等。
敏捷是手段,敏捷不是目的,莫把手段当目的,不要为了敏捷而敏捷。
个人在早期学习敏捷时,确实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结果就是实践失败。
上述语境里的敏捷,更多的是指概念、形式、框架类的定义,就像疫情影响下,催生了各类线上分享活动,在各类分享的内容中,有种直接的感觉,就是似乎“敏捷”约等于 scrum kanban 等。
个人认为这些更多的是“形”上面的体现,然而“敏捷”的定义应该有更多的空间。
最近学到一句话叫“敏捷是内功,总归是需要的”,按照ACT的说法,敏捷更多的是让系统本身具有止血跟造血的能力(摘自《关于ACT》),如果是这个语境的话,个人觉得不单是互联网企业需要敏捷,外包的、传统的需要敏捷,同时“人”作为一个“系统”,自然也需要,这里的“敏捷”,是一种不设限的,拥有无限可能的美好状态。
2. 更多阻力在高层?
之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但最近似乎有点想开了。
与其说阻力在高层,真正的阻力,似乎在于想推进敏捷的人本身,拿我自己来说,我是这么思考的:
第一,如果敏捷是个好东西,高层怎么会阻止你?
高层阻止你,说明你“推销”得不到位,没能让他觉得敏捷可以解决他的管理痛点,或者实现他的管理期望,所以高层不愿意买单。
那如何成功“推销”敏捷呢?
我的方法是“不推销”,是的,不推销,也就是压根就不提“敏捷”,高层自己想提,我也不跟他聊。
(实际上是要"推销”敏捷,让高层愿意买单,我还没学会! #手动狗头 )
而是把高层拉回来,拉到地面上,聚焦于解决一个个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一说大家就有共鸣的问题,“解决XX” “改进XX”,不需要那么多的推销铺垫,慢慢地会发现,大家不会拒绝“真正好”的东西,而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敏捷的状态往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或者到了后期,是不是敏捷,似乎也不重要了。
第二,为什么会有阻力?为什么会感受到阻力?
个人觉得真实的原因在于,你不敢成为那个为“引入改变”“引入未知”这一系列风险而“兜底”的人。
是的,不敢兜底,因为不敢兜底,所以你想把它交出去,交给高层,而高层也不愿意,所以你感受到阻力。
我也不敢兜底,或者说我也做不到完全的兜底,所以为什么最后我的策略,是聚焦到解决一个个实在的问题,因为那是我能力范围内能“兜住”的,我说我能兜底,让团队知道这个尝试有人兜着,大家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去迎接改变,这时候啥阻力都没有。
例如,之前引入估算,领导觉得,你们在这拆半天,有这时间不如给我写代码去。
这时候,你要能直接站在前面,给团队“兜”住所有质疑的压力。
因为想说服领导,描述估算有多么多么好,在有实际成果前,几乎是不大可能成功的,而这件事我又想做,那我要接受的就是承担个人被质疑,被打低绩效等的风险。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能“兜”起全世界,那“阻力”这个词估计就从你的世界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