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3》
今天是己亥年丁卯月庚戌日,二月初八,2019年3月14日星期四。
上一节,船山论述子思的开篇三句专言人而不及物,即,只针对人类而言而不涉及自然界,至于后文中涉及物质和自然界的内容,如"尽物之性"、"万物育焉"。
首先,这也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谁在尽呢?当然是人。
其次,这是从告诫的角度进行的,即防止为了自私的欲望损害自然的行为,防止为了维护主观意图而对自然界做出违背规律的举措,即私欲害之,私意悖之。
最后,从论述目的而言,明显是指向"存养省察"的,即下文的二个主题:戒慎恐惧和慎独。这使得上下文的文势贯通语境通达,既溯及原因的解释,也指向方法论的提出。
朱子也清楚,《中庸》开篇三句专言人而不及物,而且他还用心处理了这个问题。
这一节,船山对朱子的处理做出的分析和否定。
船山说,如果非要涵盖自然界,就会导致内在的矛盾,即"功与学不相准",朱子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或问》中增入了"学问思辨"的内容以解决这个矛盾,船山认为,这是"强取《大学》格物之义,施于存养省察之上",勉强引用《大学》格物致知的理论作为引子,安置在存养省察功夫要求之前,这样一来,朱子就可以实现涵盖物质和自然界的目的了。
船山不同意朱子的解释模式,因为《中庸》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深切著明《中庸》就只是纯粹的"入德之门",未尝涉及格物致知的议题和内容(第二十章说学问思辨,并不涉及物质和自然界的探索,仅仅是围绕方法步骤和标准展开的论述),由此可知,番阳李氏总结说:"《中庸》,是明道之书,教者之事"是准确的,也就是说,《中庸》的起点很高,是在"物既格、知既致"的基础之上开始的。
如果说《大学》是本科教材,《中庸》就是博士课题,开启的是"下学上达"的精微至理之旅,到了这个平台,我们就不需要再返回本科重新接受一遍格物致知的通识教育。
综上所述,船山否定了朱子关于"尽物之性"包含物质和自然界的关联性。
下一节,船山再从"尽人之性"角度论证"专言人而不及物"的观点。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