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夫子感叹说:“圣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如果能看到君子,那就好了。”夫子又说:“善人,现在也没有了,我现在也是看不到了。如果能看到有恒的人,那就太好了。现在社会上充斥着、都是一些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满足;明明贫困、俭约,却装作安泰、富足。这样就很难做到‘有恒’了。”
古来对于“圣人”、“君子”还有“善人”有很多的解释,比如何晏在《集解》中说道:所谓的“圣人”、“君子”、“善人”指的是当时的天子诸侯而言,也就是从地位上来说的。他说夫子“疾世无明君也”。“疾”,就是痛心疾首的“疾”,就是心痛,心痛世上没有明君。夫子感叹“天子、诸侯皆非圣人君子”,朱熹从另外一层角度来谈。
但我们今天想要从《先进篇》的一个章节来理解这四种人。我们先读文: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我们先了解一下意思。子张他问夫子善人之道:“怎么样可以做个善人,方法是什么呢?”夫子回答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践”,指的就是实践;“迹”,就是圣人的足迹;“践迹”,就是踏上或追随圣人的行为,他的足迹,跟着他学。“不践迹”也就说,如果不跟着圣人的足迹,不跟着他学,哦,“亦不入于室”,虽然你很努力,但是呢也不能够“入于室”,也就是不能够成为“圣人”。我们常说,登堂入室,登堂入室,真正的入室的弟子,就孔子来说,他只认证过颜回一人,其他的弟子,应该都还不到入于室的地步。
“善人”,他拥有善良的本性,但是他没有追随圣人的足迹继续学习,是很可惜的。因为他没有继续学,就不能够成为“入室”,成为“圣人”。记得吗?上一章,我们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能够和孔子一样,天性善良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不难找,但是为何他们最后没能像孔子一样,最后成为“圣人”呢?关键就在“不践迹”。 因为他们没有象孔子一样好学、“践迹”,跟着圣人的脚步学习,所以最后没能够入“圣人之室”。
藕益大师在注解这个章节的时候,他就说:“此须四句料拣”。就是把这个意思分为四方面来看,也就是把“圣人”、“君子”、“善人”和“有恒者”,四个层次把它分出来了。我们来看一下:“一、践迹而入室,君子也。二、不践迹而入室,圣人也。三、不践迹而不入室,善人也。四、践迹不入室,有恒也。”
首先讲“君子”,“君子”是“践迹而入室”。“践迹”,就是他愿意跟着圣人的足迹去走去学,走着走着就入室成为圣贤了。像颜回就是君子的一个代表,只要不断地跟圣人学习,持之以恒,最后他是有机会可以入室成为“圣人”的。
第二个“不践迹而入室”,指的就是“圣人”了。“不践迹”也就是不需要再跟着圣人学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本身就已经成为圣人了。圣人他们心续所流淌出来的言、行、举止,如果把他留下来,就又可以成为别人“践迹”的典范,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经典,也就是上一章所说的“文、行、忠、信”的“文”。
所以学习经典,也是我们践迹的一种方式,所以这条亘古不变,有迹可循的追随圣人,学习圣人,最后成为圣人的长征之途,真是充满希望。“圣人”,就是我们的未来。
第三种“不践迹而不入室”,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善人”。他们拥有雄厚的这个条件,他们的天性是善良的,可是很可惜,没有继续跟着圣人的脚步继续学习,虽然他的天性善良,但是遇到环境的诱惑和不好的这种影响,就很容易把持不住,慢慢地就变得不善良了。所以只是单单靠着先天的条件,这种善根,是不能够真正成为善人的,非常遗憾。
那第四类人就是“践迹而不入室”,这种人就叫“有恒者”。践迹也就是他开始跟着圣贤在学习了,但是呢,他还没学成功,所以目前看起来还不入室。如果他能够持之以恒,就有机会慢慢慢慢地跨进去,成为君子,乃至于再向上跨,成为圣贤。
“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这四者,“圣人”是我们最后学习要追求的目标,但是从哪里下手呢?从学当“君子”或者是从“有恒者”下手,这两者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践迹”,都有按照圣人的足迹去走去学习。但是不同的是,“有恒者”还不入室,但是“君子”入室了。
但是只要“有恒者”,他愿意跟随着圣人的足迹不断地学习,持之以恒的话,他还是有机会学习成功,可以成为“君子”,乃至入室成为“圣人”。所以这一章,看似孔子在做一个感叹,但是呢,更积极地,他是在教导我们教育的方法,还有我们最后要能够达到目标成为“圣人”,到底要从哪里才可以逐步地向上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