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父母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富养孩子,穷养自己。
在他们眼中,只要我吃苦了,孩子享福了,那我的晚年就有好报了,孩子就一定能够孝顺父母,后代也不至于受苦受难了。
像这种“富养孩子,穷养自己”的理念,看起来没有问题,也体现了父母的崇高和伟大。只是,盲目富养孩子,盲目穷养自己,那是有隐患的。
年轻人,需要经受一定的磨难。因为他们就跟一块还未打磨的玉石一般,如果不经受生活的打磨,终究不会绽发出绚烂的光彩。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
而上了年纪的父母,早已历经沧桑,吃过了很多苦,那就不能穷养自己,对自己不管不顾了。试想,自己过得不好,遇到问题,那又有谁会可怜我们呢?
更何况,一旦我们出了什么事儿,那最后受到影响的,不还是我们的儿女和家庭吗?
做人,不该做“南辕北辙”的事儿,而应该“顺道而行”,在哪个年纪,就做哪个年纪的事儿,不违背自然的规律。
一个见过大世面,吃过大苦的人,多半会在60岁之前这么富养自己。
一、存钱有理,花钱有度,日子悠然。
物质上的富养,一般都要从“存钱”二字上入手。人有一定的存款,跟没有任何的存款,那生活的差距是特别大的。
有些人“日存一钱”,那多年之后,他们所拥有的存款就特别多了,日子也就越过越有盼头,越过越滋润了。
人,是否过得幸福,还是要看“存款”的。有很多人到了50岁,依旧负债累累,那他们的晚年,很有可能会面临被儿女抛弃的结果。
要知道,儿女也是存在“欺软怕硬”的心理的。看到父母有钱,会比较孝顺。而看到父母没钱,会比较叛逆,甚至不管父母。
有些人会不同意,为什么儿女会存在“欺软怕硬”的心思呢?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农村的贫穷老人就一清二楚了。这一大批的农村孤寡老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60岁之前,该多给自己存些钱了,千万不要让自己背上任何的负债。否则,一旦负债过高,倒霉悲惨的还是我们自己。
二、不再折腾,低配生活,勤俭持家。
人老了,不要再“折腾”自己的老骨头了。这把老骨头出现了什么问题,也许去一次医院的费用,就能花光普通人一年的工资。
说到底,少折腾的本质,不是让我们消极生活,而是让我们学会“养生保命”。50岁的时候不懂得保命,60岁的时候就会因为医药费过高而一夜回到解放前。
富养自己,为什么要有存款,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呢?钱财是物质的基础,健康是存活的根本。做好这两点,余生基本就能轻松无忧了。
如何才能“养生保命”呢?最好的做法,便是过“低配”的生活。
所谓“低配”的生活,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摒弃不必要的欲念追求,完全让内心平静下来,修身之前先修心。在修心的过程中,间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临近退休,就不要过“奢侈”的生活了,唯有平淡朴素,如江水一般,才能源源不断,变得长久。过分奢侈,如同火焰一般,也许过一会就熄灭了,不长久。
低配过日子,不是因为穷,是因为此乃“长久”之道。
三、知天达命,心满意足,从不渴求。
所谓的“富养”,有物质上的富养,还有精神上的富养。相比较于物质上的富养,其实精神上的富养更有意义。
什么是“精神上”的富养呢?比如奔五的中年人,首先要认清楚自己的命数,然后珍惜当下的生活,不强求,也不渴求什么,越活越“淡然”。
一部分有钱人,虽然很有钱,可他们就是因为过分贪婪,越过越不快乐。像他们这般“欲求不得”,并不是富养,而是悲剧的开始。
对于“钱财”,虽然说是越多越好,可是,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知足”,那钱财越多,我们就越不快乐。说到底,心有多宽,念有多淡,才是一切的重点。
人,先让内心变得知足起来,同时搭配上“低配”的生活,那他所感觉到的,就不是无休止的焦虑,而是一种“自然”的幸福。
往后余生,做个“精神富足”的人,手中握有不多也不少的钱财,日子就好过了。
写到最后
退休前,不妨养成“富养自己”的习惯,尤其要重视“精神”上的富养。当内心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那我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当中,都能淡然自若。
现代人,就是因为内心不够满足,也不懂得收敛欲望,所以才让福气逐渐消散。说到底,每个人都有福气,只是我们自己抛弃了罢了。
钱多钱少,够用就好,心态淡然,快乐就行。此生,只为了“内心愉悦”而活。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