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无时无刻不相伴着我们,情绪就是我们调动起来的体内的一股子气。当你愤怒、痛苦、悲伤、兴奋、喜悦、开心、恐惧……你就开始运作你的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情绪就是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力。
我身边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很情绪化的。事实上,有很多种情绪状态是他们很难淋漓尽致地去表达出来的;比如,我曾经遇到很多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兴奋、开心;不是说他们不会,而是他们表达出来的状态像正常情况一样,或者是略微的起伏。所以,他们并不是很情绪化,只是经常进入到某种特定情绪状态里,并被“卡”在那里。经常被“卡”在某种情绪状态里,让自己处于一种受困的状态,就无法自由的进入到各种状态去,生命力就会受到限制,活出来的也就是打折的人生。
一个人因何会经常进入到某种情绪状态,是因为过往的某次经历,在亲身体验当中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感受,储存在身体记忆里,伴随着这些情绪感受,当事人又产生了对自己、周围人事物环境的认知。我在之前的课程里分享过,认知就是一个人的世界地图,人是靠这些认知来编排和导演自己的人生的,尤其是强烈感受体验下形成的认知,当事人往往更加牢固地坚守,更加坚信;这些认知伴随着身心的感受记忆会在以后的时空里反复的验证和强化,每验证一次,当事人就会重复进入到记忆中特定的情绪状态,该情绪状态又会影响着本人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和认知,如此重复循环。
从此种意义上说,没有整合和成长,人生无什么新鲜事,都是一幕幕老剧重播罢了。这也是很多重量级大师、哲人得出的结论。
想到了不久前故去的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她是因为童年阴影,在经历十多年的梦魇后,选择自杀的,才刚刚26岁。推荐文章《10多年梦魇后26岁美女作家林奕含在家轻生。童年阴影会陪伴一生吗?》。她一举成名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是取材于自己的真实案例,而这本书也成为了她的遗作。
研究显示,童年阴影和成年后的社会、情绪、认知问题、身心不健康、多种疾病的出现有相关关系。用个好理解的词:心灵残缺、破碎。
——有些人会有受虐倾向,故意不吃东西不睡觉,喜欢饥饿感疲劳感,下意识把自己推向健康崩溃的边缘,不时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根源可能是父母只有在他们生病的时候才对他们态度好一些。
——有些人一副很不好惹的样子,因为只有用这样的自我保护机制才能感到安全。
——有些人在亲密关系中显得无比卑微,爱得特别用力,往往给对方很大的压力而导致关系破裂;有些表现出“招渣男”体质,被虐待、劈腿都纵容原谅。
——有些人八面玲珑,其实根本就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只是因为从小就只有不断迎合别人才能生存。
——有些人看起来很多朋友,根本没法自己呆上一小时,因为会立刻被孤独感淹没。
——有些人会爱上比自己大很多的人,因为没法驾驭同龄人之间的对等的亲密关系。
——有些人会很怕肢体接触;有些人会十分渴望拥抱。
一位中学老师说到:
很多人都怀疑我是个抠脚大汉伪装的女人,因为我整个人都像一块硬邦邦的石头。可是在我小时候我明明是会哭的。但是我哭,往往得的不到我想要的。
在我父母眼里,哭是无能懦弱,无理取闹,轻则会招来谩骂,重则会招来痛打。慢慢地,我再也不会哭了。后来我到千里之外求学生活,十几年里都是独居,有一次我妈来我家,她忽然趴在我身上,我竟然条件反射似的跳开了,我已经不习惯和任何人亲近!
一个不会哭,不会拥抱的女人她曾经是一个爱哭,想被人拥入怀里的女孩。只是那个女孩被拒绝得多了。
沙龙现场案例解析
案例一:悲伤、失落的妈妈——妈妈和女儿的关系,
妈妈眼中的女儿不理解自己,不懂得体谅父母,不感恩父母;
妈妈渴望得到女儿的理解、尊重和爱,这原本是人的正常需要。当我们有需要,向对方清晰表达出来我们的需要,同时,除我们父母之外的任何人均没有义务必须满足你的需要;对方满足了我的需要,我感恩,这是成年人的心态;如若对方没有满足我的需要,也是正常的,我也理解和接受;假如对方没有满足我的需要,我就掉入了失落,悲伤,委屈的情绪,这是一种小孩子的状态。因为,小孩子是没办法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只有依靠父母来照顾和满足自己。
当我们不去向自己的父母表达需要,就可能期待其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什么时候在内心允许自己去往父母那里表达自己的需要,并有觉知地让父母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开始了自我整合的路,陪伴着自己真正的长大。
清晰的看见这种被爱的需要是关于我和我的父母的,我去做,或者我替我的父母做,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你这样满足自己的时候,你就自由了,你身边的人也就自由了。
试想,谁能够替代我们自己的父母呢?
只有在父母的面前做孩子,才能够在孩子的面前做父母。爱是有序位的,符合爱的序位,才能够爱的流畅。
案例二:焦虑的女儿——女儿和妈妈的关系
女儿渴望过非凡的人生,为了实现非凡的人生,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很累。
在女儿的内心一直想为妈妈做事情,想照顾妈妈,满足妈妈的需要;包括让自己有非凡的人生,是想让妈妈看见,女儿很优秀,女儿可以创造,可以代替妈妈去创造;因为女儿的心中,妈妈活的无欲无求,女儿要教妈妈该怎样活;在女儿的眼里妈妈对女儿没有要求,唯望女儿快乐,而快乐是很难的境界,女儿不想要妈妈这样,女儿要教妈妈怎样做妈妈。
这么多年,在女儿的内心世界里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的是妈妈,女儿都在围绕着妈妈忙活,这里有个缺失的部分是——爸爸,这可能是另一个需要面对和整合的方向。
当你的世界里都是另一个人的时候,你忽略的肯定是自己,在自己的地盘里没有了主角,那将会是怎样的人生呢?焦虑、紧张、压力可能会是常态吧。背着别人的人生,荒废了自己的人生。
试问,又有谁可以背负着别人的人生,同时又把自己的人生过地酣畅淋漓呢?
妈妈有她的妈妈,作为女儿,我无论怎样折腾,都做不了妈妈的妈妈。当我试图去照顾妈妈的人生,我就在逆流而上,累和焦虑是正常的。事实是,无论如何,我都是妈妈的女儿,我只能做妈妈的女儿,而不能做更多。
妈妈,这是一场误会,是时候我要清晰剧本的内容,做我真正的角色了。
一切都源于爱。
这一切是经由情绪而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的。
情绪来了,只是在告诉你有些剧情需要你看清真相罢了。
情绪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你又何曾懂过他?
最后,我想说的是:做父母是需要资格的,但有太多人仅仅因为有生育能力,就不小心成为了父母,但同时,他们不仅是责任人,自己又是受害者。
人无法选择父母,很多人都有一部丰富的成长史,很多时候我们都遗忘了曾经的很多我们不愿意面对的经历,遗忘中形成了潜意识的创伤性情结,不自觉中形成我们的人格,又作用在我们对身边一人一事一物的条件反射上。
唯有整合和成长,才能够活出新鲜真实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