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关于商业趋势的No.005篇文章。
电影《硅谷传奇》中有一处乔布斯打给罗马教廷恶作剧电话的桥段。
在创立苹果公司之前,乔布斯在杂志上看到了一个可以盗取电话线路的设备,拥有他可以免费拨打电话了。
当乔布斯制做出这个设备,他拨通了教皇的电话,听筒里的人说:教皇在睡觉,需要我们叫醒他吗?身边同伴们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乔布斯挂上电话兴奋地说到:信息就是权利!(Information is power!)
互联网赋予人们延伸世界的权利
时至今日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像宗教,人们动动手指就能拥有丰富的权利。
信仰宗教,人们只需要祈祷,或者一些香火钱,便能汲取智慧之神的启迪、福祉,拥有内心无以言表的安宁和力量。
而互联网只需要一台链接电脑的网线,现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世界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从搜索引擎、到门户网站、再到即时聊天和购物网站,一直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下的各种O2O生活应用。
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还有在线和离线不同,那手机让人们彻底变成时时在线了。手机也变成人们接入网络的入口,如同一个器官。睁开眼就是屏幕背后的世界,闭上眼才算上下线。
百度拉近了人和信息之间的距离
之前我们用电脑上网时,上QQ后总会选择隐身,但开机第一件事还是打开QQ?原因不外乎开机上线是一种存在感,也是内心需要去获得连接网络世界的权利。
我们之前会用114、12580去查号码,后来更喜欢百度一下,同样最后也是找到号码后拨打电话,但用搜索引擎会让我们感觉浏览信息更高效、更全面。
2006年,李彦宏在作为互联网的财富新贵,获得央视财经频道年度经济人物,在CCTV颁奖晚会上,颁奖企业嘉宾问李彦宏,公司上市了,你个人成功了,团队成员也套现了,那百度为社会带来什么?
李彦宏当时青涩的说,我们其实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我想百度创建的意义是用互联网技术拉近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
QQ和百度拉近的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之间距离,而以淘宝为代表的购物网站就是拉近了人与商品之间的距离。
淘宝拉近了人和商品之间的距离
05年,我还在上大学,刚刚有了淘宝。
当时流行一款索尼爱立信音乐手机行货要2600元,淘宝上港行沃达丰只需要不到2000元。
我告诉同学们我要做一次小白鼠,在网上购物就要买个大件。
之后我就注册了淘宝、申请了支付宝,选了一家双钻100%好评的深圳卖家拍下付款。1个星期手机收到!
同学们满怀好奇的都来围观,我猜他们是想看看收到的是不是砖头。结果当然是我成功的炫耀一番自己网购的新手机。
见状,同学们一致表示,这是放长线钓大鱼,等下次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再寄砖头。我表示大家说的对,下次你们一定要买个电脑试试。
当时在跟卖家的沟通时,港行、沃达丰、14天机这些名词并不是很熟悉,卖家反复解释有些不耐烦,说“你们内地的,都不懂这些,都是一样的东西,我们卖的多了!”
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购物网站拉近了空间距离。原来顾客只能在一个城市的卖场里有限的挑选,网购拉近了人和外地产品的距离。
O2O拉近了人人和服务的距离
2011年美国团购Gropon网站的中国模仿者们开始了一场千团大战,拉开了国内互联网市场O2O的大幕。
同年亚马逊的行业报告显示,人们一年的消费开支有20%是用来网购实物类商品,另外80%的开支是去当地餐厅、美发、SPA、健身、娱乐的费用。
这些商品无法通邮寄到达人们手中,需要人们亲身前往商家才能享用服务。O2O网站第一次让人们实现了通过互联网购买到这些非邮寄类产品。
相比之前浏览商家信息、产品介绍,这是人们终于可以在网上直接看到明码标价的服务,在线购买还能享受折扣。
网络用户,从只能看新闻、聊天、搜索产品介绍,到网络购物、团购本地服务,后来余额宝掀起的互联网金融,一直到现在微信、打车软件对通信和出行行业的颠覆。
互联网的商业的互联网联姻,深深融入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次网络又进一步的拉近了人和服务之间的距离。
移动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我们突然发现,好久没有打开用过自己的电脑了,除非是修改、编辑、上传的工作,才会迫不得已用到电脑。
手机让我们没有了在线和离线的分别,醒着的时间都是在线。除了用手机聊天和用iPad看视频,阅读和购物也越来越多在手机完成了。
移动端的便携性,迎合了碎片化场景的需求。也让应用程序在手机小屏幕被迫变得更简洁,更有效率。
想想电脑网页上的浮动广告、时不时中招的广告病毒链接,购物网站臃肿的界面,还有聊天工具里不停闪烁的头像和提醒。
想到这些,是不是感觉手机小红点的数字提醒的体验已经感觉良好许多了呢?
有时我们即便是坐在电脑前,我们还会用手机完成一些查看、支付、转发的工作。
那么,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信息,人与商品和服务的距离,新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又对信息和商品,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人和信息,有了新的阅读场景。
数年前微博如日中天之时,微博让我们换了个地方看新闻。从以前在门户网站看消息,转到看微博大号的博文。
微信兴起之后,作为取代人们发短信的一款工具应用,立刻成为人们手机里最高频的APP。
之后增加的朋友圈、订阅号,从此手机阅读获取信息,变成一篇篇朋友圈里的文章和微信好友推来的公众号图文。
在新的阅读场景下,带来了迅速崛起的自媒体产品。
不像微博大号多是明星大V、鸡汤养生段子手之类,微信公账号有着新的产品特点。
基于微信产品本身的社交属性,使得公众号自媒体涌现出的新的风格面孔:行业垂直类、知识内容类、企业品牌人格化表达等等,不同于微博时代的趋势风格。
正是因为没有微博那么强烈的媒体广场属性,微信里的传播表达,更加像一个真实的人在屏幕背后分享、诉说、吐槽、思考、调侃、引领,让我们喜欢他的风格,感兴趣于他的话题。
从而阅读他的内容,最终会认同他的观点主张,并按照相同的思考模式思考问题。
不同于微博里有大V和明星,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自黑或者黑别人,靠这些内容吸引围观看热闹的用户。微信订阅号的风格和内容有着自有的特点。
腾讯微信团队也尽力维护一种平衡:打击恶俗营销,打击诱导转发。让人们对微信阅读场景的期待,保留在企业人格化沟通和作者或文字或语音,回归内容和写作的原本价值中去。
从微博到微信,不仅是流行的转向,更是互联网的进化
微信首先是是个即时通信工具,加入媒体元素后的本质仍是社交传播的场。
例如:微信朋友圈就是你的会客厅,微信群就是你的会议室,企业微信公众号就是你在社交媒体里的的内容源头和品牌阵地。
能在微信里转发的内容,都是符合微信阅读场景的期待的。低俗、欺骗的标题党会遭到厌恶,干货长文往往会被转发和收藏。
微信能成为移动互联网超级APP,不仅是腾讯产品经理天才的设计,更是互联网发展进入移动手机端后,用户更成熟、更加深层次的需求。
如果微信没有这样做,用户也会继续筛选出来符合内心需求的移动端产品。
微信超级APP的崛起,百度在担忧什么
CCTV2《2016遇见大佬》系列访谈中李彦宏坦言:如果未来人们上网只是用一款APP,那还要搜索引擎干什么?
搜索引擎的大佬在担忧什么呢?
微信从早期一款移动社交软件切入,现在变成一款超级APP性质的社交媒体,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场景,更多落在社交网络的朋友推荐上。
信息不再是依靠搜索引擎的机器分发,而是由人格化表达的微信公众号生产内容,再有一个个鲜活的微信用户转发,直至影响到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
人们阅读、获取信息,变得碎片和更个性化,更会去相信自己所归属的社交群体里的集体智慧,而不再简单地相信一面之词和的道听途说。
商家的自说自话和传统媒体的广告轰炸,在社交媒体面前变得越发过时、低级而无效。这同样是人与信息背后对商业影响的开始。
结束语
互联网拉近了人们与信息、商品、服务的距离。而移动互联网让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发生了改变。那么其他任何产品、服务呢,移动互联网给电商带来哪些不一样的的未来?
是否仅仅是PC端迁移到小屏幕,是否阿里的还归阿里,京东的还归京东,微信的电商仅是刷朋友圈的面膜党吗?
在下周更新的《谁在创造移动电商的未来?腾讯or阿里?》我们一起畅想移动电商的未来!
(作者:李克虎 ,奇妙家营销机构创办人,企业新媒体营销专家。微信公号:老虎营销同学会,ID:laohuying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