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帮同事整理的书籍材料中有一本《城南旧事》,是青少版。回想起来,一共见过三个版本,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抛开本书的知名度和林海音在文学界的地位,我单纯想聊一聊这本书的写作视角——以孩子的口吻写下的对世界体验。尤其是那些让我触动,激发蒙尘的赤子之心的词句。
老北京有句民谚——“东富西贵,南贫北贱” ,生动地反映了老北京大致的阶层分布和社会百态。城东富有,是储备资源的仓库,是“帝都”的经济命脉;城西聚集了王孙贵族的府邸,地位尊贵自不必说;城北充当着城东城西的后勤部门,汇聚着一批负责达官贵人穿衣吃饭的百姓,此外还有一部分沦落的贵族子弟,相对城西人的尊贵地位,城北人的地位相对低贱;城南是个特殊的地方,戏子、举子、窑子“三子”居多,同时汇集了各地来的商人、被贬谪的官员,可以说城南是一个人员混杂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城南旧事》写的大致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生活见闻,此时的北京已经卷入军阀混战,然而老百姓还是要维持的自己的营生以图糊口。从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难,这种艰难不仅仅是物资上的匮乏,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市民观念上的狭隘和无法掌控命运的悲剧性,例如被迫迁徙的小英子一家、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小戏子小桂子、宋妈……
《城南旧事》是作者中年时期对童年的回忆和记录,作者要说的不仅仅“实际的童年”,而是融汇了人生智慧的“心灵的童年”。写至此处,回想文中英子的纯真和热情,内心有些许感动,我想阅读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体会人物的灵魂,洞见自己的赤子之心。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作者开篇以一阵阵的驼铃声将读者带进寒冷的城南之冬,有和煦的冬阳、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年复一年卖煤的骆驼队。骆驼一步一步走来,安详稳健,正如作者描述的,“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详的态度”,“它们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而童年总会过去的,我们总会长大每个人的心性也从童年慢慢萌芽、慢慢成长。
作者也就是文中的英子,她回忆的第一件事是疯子秀贞和她的女儿小桂子相认的事。刚搬到城南的英子有两个朋友,一个是惠安馆管家的疯女儿秀贞,另一个是同龄的玩伴妞儿。秀贞与馆里的学生相爱,后被抛弃。由于尚待字闺中生下孩子小桂子,家人遂将小桂子丢弃于齐化门,秀贞从此疯癫,但一直期待着找到孩子并与孩子的爹相认。妞儿从小被父母训练成唱戏来赚钱,她口头常说的是“我怕我爹打”“我怕我爹骂”。妞儿在无意中得知自己是弃婴父母并非亲生之后,立志找到生父生母。而秀贞口中的小桂子正是自己的玩伴——妞儿。英子让二人相认,并偷走母亲的金镯子作为秀贞母女出走的盘缠,然而秀贞母女却被火车撞死,英子大病一场。
这件事情被人们说成一个疯子拐跑孩子的故事,在成人的世界里,这确实是最合理的解释。帮助疯子母女相认并偷盘缠帮她们离开,这显然孩子才能做出的事。抛开人物的悲剧命运,令我最惊讶的是作者小小年纪(六七岁)竟有如此的热肠和胆识。从英子身上我看到了赤子之心,也就是人先天本有的善,类似于王阳明的“良知”。这种善包括一切美好的品德——善良、诚实、勇敢等,是人先天本有的,萌芽于童年时代,经后天的培养和练习逐步成为一个人的人品特质,也可以说一个人因此而成为其本身。当然,也可能应为后天的经验和错误引导,而使初心蒙尘,欲望都市之中尤其如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尤为重要,但同时自身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才是关键,能够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至关重要。记得毕业典礼上的一句话“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愿所有人,历经风雨,不忘初心!
最后附上一段作者对槐树上吊死鬼的描写,这是北方槐树开花前后的常见场景。可以想像一排排槐树齐刷刷长吊死鬼的“壮观”场景。
“我手里拿着一个空瓶子和一根竹筷子,轻轻走进惠安馆,推开跨院的门,院里那棵槐树,果然又垂着许多绿虫子,秀贞说是吊死鬼,像秀贞的那几条蚕一样,嘴里吐着一条丝,从树上掉下来。我把吊死鬼一条条弄进我的空瓶里,回家去喂鸡吃,每天可以弄一瓶。那些吊死鬼装在小瓶里,咕囊咕囊地动,真是肉麻,我拿着装了吊死鬼的瓶子,胳膊常常觉得痒麻麻的,好像吊死鬼从瓶里爬到我的手上了,其实并没有。”
继续《城南旧事》后面的几个故事。想写的还有一位青年、一个乡下奶妈。
英子喜欢《我们看海去》这首诗,“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这首小诗出现在小学课本里,英子一遍一遍地读。小孩子能想到的大海大概是和天空一样的,她之所以喜欢也是懵懵懂懂地感受到了小诗背后的希望和活力。跟她一样喜欢这首诗的是一个嘴唇厚厚、眉毛浓浓的青年。他原是纨绔子弟,无奈家道中落。为了让弟弟实现飘洋过海去念书的梦想,他不惜沦为盗贼。小英子去草丛捡皮球,偶遇了这位正在藏匿赃物的青年。单纯的英子跟他聊起了天,讲起了各自的故事,背起了“我们看海去”。英子期待自己长大,走向更宽广的世界;青年希望弟弟踏上出海的航船,学业有成。他们都有自己单纯美好的愿望,若非无奈,谁又忍心让自己沦为盗贼。好人、坏人都不是天生的,个中无奈,并不都能被世人理解。然而,要公正还是要人情,我们很难给出回答。品评是非功过、细数得失离散,最终发现,这些不过是芸芸众生的常态。人生途中多艰难,但愿珍惜相聚,莫问归程。
英子兄弟姐妹们的奶妈——宋妈,养大了英子兄弟姐妹四人。她是一个称职的奶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宋妈有一儿一女,生完女儿就到城里当奶妈。可惜丈夫拿到钱转身将女儿送人,儿子也意外溺水。“宋妈,你到我们家来,丢了两个孩子不后悔吗?”宋妈当然是后悔的,明知丈夫不学无术,却将儿女丢下去照顾别人家的孩子。家庭贫困、丈夫无能,又想给自己孩子更好的生活,作为女人只能去当奶妈。处于那个时代,宋妈值得理解和同情。但是,现代人看到这一篇的时候,一个小对话比较引人注目。英子问她:“你的丈夫为什么要把小丫头子送给人?”宋妈理所当然,“送了人不是更松心吗?反正是个姑娘不值钱。要不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我不要也罢。现在我就不能不找回她来,要花钱就花钱吧。”这几句看得我双眼刺痛,心中大骂愚蠢。最后,宋妈跟丈夫一起骑着毛驴回乡,继续生儿子去了。“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晰的驴蹄印儿。”小英子看到驴儿远走,想着和奶妈的缘分从此断了。成年后,回忆这段往事,仿佛看到一个时代和观念的远去,脚印留下,雪化后不留痕迹。但终究,那一代人那样艰难得生活过。
《城南旧事》这本书还提到了一位兰姨娘,是小妾逆袭嫁给新青年高材生的故事,除了人生如戏、不可预知之外,没有太多感触。另外一个是作者的父亲。文章着墨不多,仅有儿时的回忆。同时,作者年幼丧父,对父亲的感情深厚,作为读者不做更多的点评。总之,感谢作者优美的文字和单纯美好的童心。阅读这本书,比预想的收获要多很多。再次体会到,写作和阅读密不可分,分开便容易错失书中精华和作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