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学校听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毛老师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节是张老师的《精卫填海》。两节课给我的共同的感受:情境创设,真实有效;任务驱动,设计新颖;语言智能,学以致用。
第一节课,毛老师创设情境,招募导游,推荐景物。出示任务,设置活动,带领学生在文本中领略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并联系旧知,与本单元语文要素有效建构。板贴、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的使用适时恰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句”、“关键词”寻找培养学生语感,金牌导游推荐发展语言智能,作业超市画写读讲多科融合……整体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
张老师的小古文《精卫填海》教学也是一节非常好的课。激趣引入,充分读文;简要叙述,精读理解;适度挖掘,感受形象;视频配音,升华情感;发挥想象,精讲故事;课后拓展,当代精卫。整节课一气呵成有,有学有用,有扶有放,有详有略,有张有驰,有法有度。老师的语言功底深厚,说话特别有感染力。我最喜欢的是张老师总能在学知识的基础上再走一步引导建构,从小古文到神话故事,从知识到能力,从文本到文化,功力立现。
当然,课无完课,有些小问题才是正常的。虽然瑕不掩瑜,但是还是要提出来,这样才能使课趋于完美。
一、教师语言再推敲
一节好课中,教师的语言要精要减要入情入境。有时要像丝丝细雨润物无声,有时要如风雷滚滚铿锵有力;有时要像清风细雨嘈嘈切切,有时要似千军万马浩浩汤汤。教师语言的表现力是情境创设最好的因素。
二、小组合作任务要精妙
小组合作要在该合作时合作,合作时的问题也可以根据目的稍加改动。《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当中,有一个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家乡的桥》的小组合作案例可以给我们启示。文中有一句话,“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这里的“连”是什么意思?仅仅是连的两户人家吗?到底连的是什么呢?在以理解这句话为目的的教学板块中,老师设计的小组合作问题是:“每个小组都要编一组发生在两户人家之间的生活场景,看谁编得生动有趣”。
我们发现,老师把小组合作研讨回答问题,改成了小组合作演绎场景,再从不同的场景中体会过户桥的作用。这样的改动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主旨,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精妙而实用。
三、范读时机要恰当
这个问题是评课时亚南提出的困惑,我认为,范读可以出现在以下几个时机:出现在开始时,是为了创设情境,进行示范;出现在学生有错时,是为了让学生对比体会,纠正错误;出现在情感升华时,是为了带入情感,引发学生共鸣;出现在最后总结时,是为了回顾所学,再次感悟文章主旨。根据目的的不同,范读的时机也不相同,但老师的范读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精心备一节课,就如同侍弄一盆花,该做的做好,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每节课的效果不同就如同每盆花的花期不同,我们不仅要善于灌溉,还要善于等待,善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