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原书信息】: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作者:【美】提摩西·加尔韦
译者:于娟娟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本版版次:2017年6月
ISBN:978-7-5080-7323-1
【拆书结果框架】:
一、两个“自我”
语言和视觉图像
自我1和自我2
不要进行评判
称赞其实是伪装起来的批评
二、信任身体的本能
相信自我2
顺其自然
角色扮演
三、不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辟新习惯
战胜旧习惯的新方法
习惯的凹槽理论
4步建立新习惯
“拼命努力”的紧张学习和“顺其自然”的本能学习
提防个人成就感
四、专注的力量
别小看意识
专注的诀窍——看、听、感觉
专注的力量
五、内在比赛
竞争的意义在于激发出全部潜能
内在稳定性
总结
每一项比赛都由两部分组成,外在比赛和内在比赛。大家都很关注外在比赛,而内在比赛常常被人们忽略。内在比赛追求的目标,是要发掘人的潜能。自我1和自我2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在内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一、两个“自我”
语言和视觉图像
教练教导学员说的总是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种的条条框框。学员在做动作时,教练总会在旁边说,你的手应该要怎样,你的脚要怎样摆,学员按照教练所说的更改自己的动作,可是感觉越改效果越差,教练会对每一次击球都做详细的专业分析,末了再加上一句:“就像这样练习,最后你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刻意努力去做某个动作,反而会全身僵硬,就像我们如果要想着怎么走路,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先摆左手还是先摆右手,自己反而不知道怎么走路了。记得读书时军训中有个别人齐步走的时候总是同手同脚,教官越是教导说按平时走路时候走就可以了,那个同学反而更加不知道要怎么走了。
我们一般看到的,教练对学员的指导都是先讲解一遍然后再让学员开始练习。作者做了一个尝试,不讲解内容直接做了十次示范动作,要求学员只需要认真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不做任何思考,根据自己的视觉图像,依葫芦画瓢的做出来。结果发现没有通过语言的讲解,而学员却做出了一模一样的动作。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视觉图像比语言效果好,示范比讲解效果更好,指导的太多还不如完全不指导,刻意努力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自我1和自我2
我打球的时候,自己没打好,常常会自言自语,“我怎么这么差劲,这么笨”,我在对自己说话,但这里前一个“我”是谁?后一个“我自己”又是谁呢?
显然,”我”和“我自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然他们就无法彼此对话了。每个选手内心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下达命令的自我,另一个是执行动作的自我。动作结束后再由“我”做出评价。书中把“下达指令者”称为自我1,“执行动作者”称为自我2。
自我1是下达指令者,而非执行者,但他似乎不相信自我2的能力,觉得自己不得不亲自去做所有的事情。自我1不信任自我2,而实际上自我2体现了体内蕴藏的全部潜力,比起自我1,自我2能够更好的控制肌肉系统。
自我1(也就是自我意识)持续不断的思考活动,会妨碍自我2的本能行动,只有在平静专注的意识状态下,两个自我才能和谐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佳状态。
要实现“和谐统一”的状态,需要让大脑的运转“慢”下来,让意识平静下来,也就是要减少思考、算计、判断、担心、害怕、希望、努力、后悔、控制、焦躁、分心。当全身神贯注于此时此刻,意识、行动和一个人本身达成完美的统一,这时候,才能说意识真正平静了下来。我们学习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这种状态的出现频率和持续时间。
不要进行评判
我们说到“评判”时,指的是对某个事件给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也就是说,有些事情就你的经验来看是好的、你喜欢的,另一些事则是坏的,你不喜欢的。你不会喜欢自己击球出界的场景,而对于自己发球得分的画面,则会给很好的评价。因此“评判”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图像、声音、感觉、想法做出的个人自我反应。
意识首先对某个独立事件作出评价,然后是一系列事件,再联想到其他相关情况,最后对一个人本身做出评价。结果我们往往会看到这些自我评价就像预言一样自行实现了。自我1不断对自己2进行评价,重复太多次之后,对于自我2的期望值就固定下来,然后,自我2就开始按照这一期望值去做。简而言之,最终会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避免评判,那是要我们无视那些失误吗?
避免评判并不意味着无视失误,而是指我们只需看到事实本身,不要添加其他想法。非评判性的意识,可能会观察到你在某些比赛中50%的时候会发球出界。意识不会无视这一事实,而是描述为你当天发球不稳定,希望能找到原因。但如果你给自己的发球贴上“差劲”的标签,评判意识就会开始起作用。同时引起生气、沮丧、气馁之类的情绪反应,影响你的比赛。如果能够不下定义、不做评价,“自我”也就不会产生各种后续反应导致紧张、努力过头、自责等问题。使用陈述性而非批判性的语句来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实,就能缓解这种现象。
称赞其实是伪装起来的批评
我们常常会说消极思考会产生负面效应,用“积极暗示”来代替以前习惯性的“消极暗示“,短期内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当我们打球的状态很好时,有人夸了一句你打得真好。可是接下来你发现自己状态变了,打的不如之前好了,“积极的暗示”应该带来更加积极的效果,应该打得更好才对。很多人会理解为是不是自己骄傲了,真的是这样吗?发现自己变得紧张了,肌肉变得僵硬了,没有之前那么顺畅了。再看自我1,发现自己害怕打不好,配不上别人的夸奖。如果别人对我的表现感到满意,那对于相反的表现就会不满意。如果别人因为我的表现不错而喜欢我,那么如果我表现不好,别人就会反感我。自我1开始起作用了,开始有了评判标准,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注意力分散和自我干扰。
积极和消极的评判是彼此关联的。如果对某些事情得出积极的评判,就必然会把另一些事情视为消极的。进行评判时,不可能只保留积极的部分,而摈弃消极的部分。
内在比赛中,需要学习的第一项内在的诀窍,就是摈弃评判意识。如果我们能够“忘掉”评判的习惯,往往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并不需要促使自己改正“坏”习惯,只需进一步了解事实情况,一种更自然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只要评判性的自我意识不会因为可以努力而干扰它,它就能展现出自己的作用。
二、信任身体的本能
相信自我2
当自我1不再对自我2及其行为做出评价的时候,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2是什么、做什么,并且开始欣赏它工作的过程。完成这一步之后,自我1才能信任自我2,并最终产生自信。
我们心脏的跳动、呼吸,以及维持着各种器官、腺体、肌肉构成的复杂系统。还有数以亿计的细胞正在在我复制、对抗疾病,这一切都无需意识地努力。
我们不应该再贬低自己的身体。自我2,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包括大脑、记忆存储(有意识和无意识)、神经系统在内,是极为精密、十分能干、充满潜力的。它内部蕴含着惊人的智慧。对于未知的事物,内在的智慧就像孩子一样去学习领悟。
自我2的一切行为中都蕴含着无声的智慧,我们需要逐渐改变自己傲慢和不信任的态度。这样就能减少毫无必要的给自己下命令、自我批评和过度控制的趋向,避免这些想法占据我们的大脑,分散注意力。
顺其自然
如果自我1能够正确认识自我2的能力,不会完全无视也不会过于夸张,它们之间才可能产生真正的信任。正是由于对自我2缺乏信任,才产生了“努力过头”和“下达过多指令”这两种干扰。必须以“信任你自己”为基础,才能与自己建立起全新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1和自我2的关系可以类比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些父母会觉得很难教会孩子做一件事情,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更了解事情应该怎样做。而另一些父母对孩子充满信任和爱心,会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即使犯了错误也没关系,因为他们相信孩子从错误中也能有所收获。
孩子学习走路,当失去平衡时,母亲不会因为他表现笨拙而指责他,她甚至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的,只是单纯地关注着发生了什么,也许会说些话做些手势鼓励孩子。孩子学习走路时,不会因为动作不协调而受到责备,而阻碍他的进步。
带着小朋友去参加聚会,回来之后父母经常会发现小朋友又学会了很多有难度的动作。问他是谁教的,他说:“没有人教,看他们这样做,我也就跟着他们做了。”为什么没有人刻意地教,小朋友却学的那么快,动作也很标准呢?
小朋友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做动作,只是观察,观察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全神贯注地观察眼前的视觉图像。这些图像完全绕过了自我意识,直接传送给身体,没几分钟,小朋友也可以做动作了。做的动作和他刚刚看到的很相似。这时,他感受着要如何模仿自己看到的动作。这样的过程重复数次,首先观察,然后感受,很快它就能毫不费力地跟着别人做动作了。
对于自我2来说,视觉图像胜过千言万语。它通过观察别人的动作来学习,也通过自己亲自完成动作来学习。
自我1总感觉自我2做不好,不信任自我2,总想什么事情自己都一手抓。想与自我2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就必须改变这种不信任。首先自我1需要改变对自我2的态度,要认识到自我2的潜在能力。当自我1开始信任自我2了,放心的让自我2自然发挥,这时真实的自我2才会逐渐浮现出来。
自我1要和自我2建立全新的关系。那必须先要知道自我2的语言是什么吧。自我1的母语是语言,而自我2的母语是图像——感官图像。它是通过视觉和感觉的图像学会动作的。
把期待的结果转换为清晰的视觉图像,展现给自我2,以供自我2模仿,并且告诉身体:“尽量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然后,就只需要让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自我1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安静,同时以客观的态度观察结果。自我1要学会顺其自然,才能越来越信任自我2所拥有的能力。
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名网球手,现在正在比赛,你肯定会很担心自己击球出界或者下网的问题。假设你现在正在拍一部关于网球的电视剧,你扮演一名顶尖网球选手。你就不会担心击球出界或者下网的问题,因为镜头完全集中在你身上,不会拍摄网球的运动。你举手投足间只要像专业的运动员一样,满怀自信地挥拍。最重要的是脸上流露出自信满满的表情,仿佛每次击球都十分完美。你只管全力击球,真正地融入到这个角色中,不必注意网球实际上飞到了哪里。
如果一名运动员能成功地忘掉他自己,真正扮演着自己心目中设想的角色,他在比赛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戏剧性的。只要融入到角色中,他就能体验到以前完全未曾想象过的风格。
而在角色扮演中,你是有意识地去扮演一个角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更加了解自己真正的能力,了解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不要进行评判、创造目标图像和“顺其自然”,这就是内在比赛中的三个基本诀窍。第四个诀窍——集中注意力,也是最重要的诀窍,会在后面讲到。
三、不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辟新习惯
战胜旧习惯的新方法
大家都知道克服旧习惯是很困难的。我们今天学习一种克服旧习惯的新方法。说是新方法,其实根本不能称之为新方法——我们要做的只是忘记多年以来养成的不自然的方法。为什么儿童学习外语更加容易?首先就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怎样干扰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然学习过程。内在比赛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回到这种儿童式的方法。
“学习”这个词指的不是收集资料,而是要领悟怎么样能够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已经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行动模式和思维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是以其特定方式来实现某种目标。
批判我们目前的行为模式“差劲”,这是于事无补的。要去了解这些习惯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学会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实现同样的目标,就可以改变旧的习惯,这才是有效的做法。如果一种行为不能实现目标,也起不到作用,我们就不会再重复这种行为。如果我们一直只是埋怨自己有个“坏习惯”,反而很难了解这种行为模式作用何在。但当我们不再压抑或纠正这种习惯时,就可以看到它希望实现的目标,然后轻而易举地找到另一种行为模式,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习惯的凹槽理论
神经系统就好像一张记录磁盘,每次做出动作时,都会在大脑细胞中留下一点印象,就像一片叶子被风吹落到海滩的细沙上,留下丝丝痕迹。每次重复同一动作,痕迹都会变深一点点。很多次类似的动作之后,更加清晰可辨的痕迹已成为凹槽,而我们的行动似乎会自动落入这条凹槽。这就是凹槽行为。
由于某些模式能够实现某个目标,我们会倾向于继续这样做,巩固或鼓励这种行为。神经系统中的凹槽越深,就越难克服这个习惯。实际上,我们越是拼命努力克服某种习惯,反而越难改变。
拼命挣脱深深的精神凹槽是个痛苦的过程,仿佛像是从中挣扎出来。但还有一种儿童式的自然方法。儿童不是从旧的凹槽中挣扎出来,而是直接开辟新的凹槽!旧的凹槽也许仍然存在,但只要你不让自己陷进去,它就不会产生影响。如果你认为自己被坏习惯控制住了,就会觉得必须努力克服这一习惯。幼儿不需要克服爬行的习惯,因为他没觉得这是一种习惯。他发现走路比爬行更方便,于是直接换了个行动方式。
简而言之,没有必要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始养成新习惯。旧习惯的阻力会使你留在凹槽中,但如果能像儿童一样,完全无视想象出来的困难,其实很容易就开始一个新的模式。
4步建立新习惯
第1步:不带评判性地观察
拆书要求要录音,这还是第一次录音。但是在录音之中就发现了一个现象,一旦意识开始评判自己字音有没有咬准,声音够不够大时,声音就开始变得磕磕巴巴不连贯了。注意力被分散了。
第2步:描绘期待的画面
你希望新习惯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在头脑中呈现那个画面,细节越多越好。
第3步:信任自我2
信任自我2,让自己2按照头脑中呈现的那个画面去行动,自我1只需要安静的看着自我2,不强加批判。
第4步:不带评判意识地观察变化和结果
不管自我2做的好与不好,自我1都不要强加批判。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如此。
“拼命努力”的紧张学习和“顺其自然”的本能学习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平时常用的紧张学习方式和书中的本能学习方式都是怎样运作的。
“拼命努力”的紧张学习方式
第一步 批判或评判过去的行为
例如:该死,为什么我总是错失送分球……上次训练课上教练教我的东西完全没发挥出来。诸如此类。
第二步 不断重复地命令自己做出改变
例如:放低球拍,放低球拍,放低球拍。手腕不要抖,保持稳定……你这个笨蛋,再做一次……
第三步 努力确保自己做得正确
在这一步中,自我1会告诉自我2要如何做,希望能控制身体,于是自我1会运用不必要的身体和面部肌肉。因此产生的紧张感会妨碍击球的流畅性和运动的准确性。自我1不信任自我2。
第四步 批评或评判结果,自我1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一个人拼命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则必然会因为失败感到失落或者因为成功感到兴奋。这两种情绪都会分散注意力,妨碍人充分感受事实情况。对于努力的结果做出消极评价,会使一个人更加拼命地努力;而积极评价则会使他努力让自己下一次击球也遵循同样的模式。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想法,都会妨碍能力的自然发挥。
看完这四步,是不是感觉说的就是自己。
“顺其自然”的本能学习方式
第一步 不带评判意识观察当前的行为
第二步 描绘期待的结果
第三步 顺其自然!信任自我2
第四步 不带评判意识地冷静观察结果,继续观察和学习
提防个人成就感
如果你拼命努力以正确的方式击球,而且干得不错,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你会觉得自己是控制者,能够掌控局面。但如果你只是顺其自然地发球,这似乎不能算是你的功劳,感觉就好像不是你在击球。你大概会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感到骄傲,也许甚至对结果感到惊讶,但无法将这归功于自己,无法产生个人成就感,尽管也许会产生另一种类型的满足感。
如果一个人在网球场上,主要目标是希望满足自我愿望,缓解自我怀疑,那么即使明知效果较差,他很可能还是会选择自我1发挥主要作用。
四、专注的力量
别小看意识
想要让意识平静下来,最好的办法不是告诉它闭嘴、与它争辩,也不是因为它批评你而反过来批评它。与意识对抗是没有用处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学会专注。
前面学习了三章,我们也已经切身感受到,让意识平静下来确实是有好处。在录音中,我知道了让自我1安静,不对自我2进行评判,录音就能比较流畅。在第二次录音前,心里窃喜,自己找到了录音流畅的秘诀了。但在录音的时候明显发现,运用的还是之前的秘诀,可是却没有了之前的效果。一旦开始努力运用这个“秘诀”,自我1就又开始活跃了,这次它隐藏在“努力顺其自然”的幌子下面。
想当然的以为仅仅想一想要顺其自然,就能控制住意识。还是太小看意识了,想要让意识平静下来,必须学会把意识集中于另一个地方。仅仅不去管它是不可能的,必须让意识保持专注。如果平静的意识能够令我们发挥最佳,那么问题就在于,怎么保持专注,以及专注于何处。
专注的诀窍
专注的诀窍之一——看
加强注意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把视线放在不易察觉的细微部位上。仅仅看着网球很容易,但要注意观察网球旋转时接缝处的不同运动模式,就不那么容易了。练习把注意力集中于网球接缝处,会带来有趣的结果。选手不用多长时间就会发现,这样做对于网球的注意要比仅仅“看看”网球的时候强的多。人们注意观察接缝处的运动模式时,自然就会在网球朝球拍飞来时一直盯紧网球,并且比以前更早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球上。(有时候你甚至开始觉得网球变得更大或运动更慢,这都是真正做到保持专注之后的自然结果。)但一段时间之后,选手们发现自己又开始分神。意识很难长时间只关注某个对象。
让意识长时间的关注某个对象和让意识安静不做评判一样,都不会持续太久。就像母亲在旁边看着子做事,让她一小段时间不说话、不干预还行,但是时间一长就按奈不住了。
保持专注不是要努力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更不意味着要针对性地努力思考。只有当意识产生了兴趣的时候,才可能实现自然的专注,这种时候,意识会不由自主沉迷于某个物体(或对象)。这是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不会紧张也不会过度控制。
母亲在旁边看孩子做事时,当对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好奇,都充满了兴趣时,就不会急于评判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就可以一直在旁边默默的看着孩子,看着孩子接下来会怎么做,孩子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情。
专注诀窍之二——听
作者发现倾听网球,对于集中注意力也很有用。当网球击中球拍时,会发出清晰的声音,根据接触点和球拍中心的距离、拍面角度、身体的重心分布以及在哪里接球,音质会产生显著的区别。这些声音可以为大脑内部的计算机提供信号。每个声音都给身体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当同样的声音再次出现时,身体就能很快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专注诀窍之三——感觉
要了解你的身体,要了解身体摆好姿态是什么感觉,挥动球拍时又是什么感觉。请记住:如果你正在思考自己该怎样做动作,那就几乎不可能感觉到或看到任何情况。忘掉各种注意事项和以前的经验。打网球时,视觉上只能看到一两个要素,但还有很多情况可以通过感觉来体会。更全面地了解身体的感觉,能够使你更快地提高网球技术。
保持专注是一种值得深入学习的诀窍,能够应用于很多方面。
专注的力量
现在,你的意识正在通过你的眼睛阅读着这个句子中的文字,但在你的意识中,还发生着其他事情。如果你停下来仔细聆听耳朵可以听到的任何声音,肯定会听到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声音,其实在你阅读的时候,这些声音一直存在。但如果现在开始仔细倾听这些声音,你会听得更清楚——也就是说,能够更了解这些声音。也许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舌头在嘴里是什么感觉——但读过上面这句话之后,很可能你现在已经意识到了。你看着周围的画面,听着周围的声音,与此同时,却不了解自己舌头的感觉。但只要稍加注意,大脑就能引导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时,就会增强对于这一点的了解,因为注意力就是聚焦起来的意识,而意识的能力就是了解事物。
打个比方,意识就像是一盏照亮黑暗森林的电灯,我们看着它发射出的光线,就能看到并了解一定范围内的森林。越是接近灯光的物体,就会被照得更亮,人们也能看清更多的细节,而较远的物体看起来就会模模糊糊。但如果我们在灯后放一面反光镜使它成为一个探照灯,所有的光线都将朝一个方向照射。位于光束路径上的物体,就能够被看得更清楚,甚至很多之前“隐藏于黑暗中”的物体,也会显露出来,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但如果探照灯的镜头弄脏了,或者散射光线的玻璃中有气泡,又或者光线本身在晃动,那么光束就会变得分散,损失部分集中力以及清晰度。干扰就像光源镜头上的脏污,或者无节奏迅速晃动的光线,会使照明度明显降低。
专注的光线,可以集中到外部需要感知的物体上,也可以集中到内部的思维或感受上。注意力可以汇集成或宽或窄的光束。较宽的光束可以看到尽可能宽广的范围,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较窄的光束能够直接集中于特定的物体上,比如树上某根细枝上某一片叶子的叶脉。
集中注意力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会让大脑去想象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或纠缠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意识很容易陷入“如果……将会怎样……”的世界中。大脑似乎有自己的意志,怎样才能学会把注意力保持在当前呢?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通过练习。你的大脑每次开始走神时,把它轻轻拉回来。
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和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可以锻炼专注力。
五、内在比赛
竞争的意义在于激发出全部潜能
在比赛中,是谁为一个人设立了必要的障碍,让他尽可能挑战自身极限?当然是他的对手!那么你的对手属于敌人还是朋友呢?他尽了最大的能力来为你制造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你的朋友。他只有扮演你的敌人,才能成为你真正的朋友。他和你竞争的时候,其实才是与你合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竞争,你的对手有义务尽可能为你制造困难,反过来你对他也一样。只有这样,你们才能为彼此创造机会,验证自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真正的竞争等同于真正的合作。每个选手都在尽最大努力战胜对手,但在这种竞争下,我们并不是要击败别人,而是要跨越障碍。在真正的竞争中,没有人被击败。竞争双方跨越了对方所带来的障碍,都能够从中获益,就像两头互相抵着角的公牛,双方都会变得更强,也都参与了对方的成长过程。
能遇到更加强劲的对手,你才能变得更加的优秀。在一场比赛中,你一直攻击对方的弱点会显得你有点卑鄙。但也许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如果你一直攻击对方的弱项,就会使对方的弱项变得越来越强。假如你想做一个好人,只攻击对方的强项,那么对方的弱项就不会有什么进步。
内在稳定性
比赛场上同时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比赛:一种是外在的,对抗外部对手带来的障碍,以一种或多种外在奖励为目标;另一种是内在的,要克服内在的心理的情绪障碍,目标是了解和展现一个人真正的潜力。我们需要认识到,内在和外在的比赛是同步进行的,这两种比赛并不是二选一,而是要考虑应该重视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最不可或缺的能力,也许就是在迅速变化中保持冷静的能力。根据作家吉卜林的说法,这个时代的胜利者,就是在周围的人全部失去理智的时候还能保持冷静的人。内在稳定性,当然不是指像鸵鸟那样看到危险就把脑袋埋进沙子里,而是指能够看清所发生情况的真正本质,并有能力做出恰当的反应。
与此相反,在不稳定的状况下,当自我1因为某个事件或周围环境变得烦乱不安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失去平衡的状态。自我1常常会扭曲对于事件的感觉,误导我们的行为,反过来,周围环境又进一步破坏我们的内在平衡——这就是自我1的恶性循环。
我们应该怎样管理压力呢?“管理压力”的问题在于,你会趋向于相信压力是不可避免的,相信有一个压力在那里而需要管理。可以选择另一个简单的方法,建立你自己的稳定性。支持并鼓励自我2,要知道,自我2越强大,失去平衡时起到的就作用越大,你也就能越快的恢复到平衡状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1、视觉图像比语言效果好,示范比讲解效果更好,指导的太多还不如完全不指导,刻意努力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2、使用陈述性而非批判性的语句来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实。
3、如果对某些事情得出积极的评判,就必然会把另一些事情视为消极的。进行评判时,不可能只保留积极的部分,而摈弃消极的部分。
4、自我2的一切行为中都蕴含着无声的智慧,我们需要逐渐改变自己傲慢和不信任的态度。
5、对于自我2来说,视觉图像胜过千言万语。它通过观察别人的动作来学习,也通过自己亲自完成动作来学习。
6、没有必要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始养成新习惯。
7、与意识对抗是没有用处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学会专注。
8、专注的诀窍——看、听、感觉
9、注意力就是聚焦起来的意识,而意识的能力就是了解事物。
10、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和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可以锻炼专注力。
11、真正的竞争等同于真正的合作。
12、这个时代的胜利者,就是在周围的人全部失去理智的时候还能保持冷静的人。
以上分析了自我1和自我2关系,以及如何让自我1和自我2和谐相处。内在比赛的四大诀窍是不要进行批判、“顺其自然”、创造目标图像和专注的注意力。在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内在稳定性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