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
明史文苑传 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李梦阳①,字献吉,庆阳人。父正②,官周王府教授,徙居开封。母梦日堕怀而生,故名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榷关③,格势要④,构下狱⑤,得释。
十八年,应诏上书,陈二病、三害、六渐⑥,凡五千余言,极论得失。末言:“寿宁侯张鹤龄⑦招纳无赖,罔利贼民,势如翼虎。”鹤龄奏辨,摘疏中“陛下厚张氏”语,诬梦阳讪母后⑧为张氏,罪当斩。时皇后有宠,后母金夫人泣诉帝,帝不得已系梦阳锦衣狱。寻宥出⑨,夺俸。金夫人诉不已,帝弗听,召鹤龄闲处,切责之,鹤龄免冠叩头乃已。左右知帝护梦阳,请毋重罪,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愤。帝又弗许,谓尚书刘大夏曰:“若辈欲以杖毙梦阳耳,吾宁杀直臣快左右心乎!”他日,梦阳途遇寿宁侯,詈⑩之,击以马箠⑪,堕二齿,寿宁侯不敢校也。
孝宗⑫崩,武宗⑬立,刘瑾⑭等八虎⑮用事,尚书韩文⑯与其僚语及而泣。梦阳进曰:“公大臣,何泣也?”文曰:“奈何?”曰:“比言官劾群奄,阁臣持其章甚力,公诚率诸大臣伏阙争,阁臣必应之,去若辈易耳。”文曰:“善”,属梦阳属草。会语泄,文等皆逐去。瑾深憾之,矫旨谪山西布政司经历,勒致仕。既而瑾复摭他事下梦阳狱,将杀之,康海⑰为说瑾,乃免。瑾诛,起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令甲,副使属总督,梦阳与相抗,总督陈金⑱恶之。监司五日会揖巡按御史,梦阳又不往揖,且敕诸生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御史江万实亦恶梦阳。淮王府校与诸生争,梦阳笞校。王怒,奏之,下御史按治。梦阳恐万实右⑲王,讦20万实。诏下总督金行勘,金檄布政使郑岳勘之。梦阳伪撰万实劾金疏以激怒金,并构岳子涷通贿事。宁王宸濠21者浮慕梦阳,尝请撰《阳春书院记》,又恶岳,乃助梦阳劾岳。万实复奏梦阳短,及伪为奏章事。参政吴廷举22亦与梦阳有隙,上疏论其侵官,不俟命径去。诏遣大理卿燕忠往鞫23,召梦阳,羁广信狱。诸生万余为讼冤,不听。劾梦阳陵轹24同列,挟制上官,遂以冠带闲住25去。亦褫26岳职,谪戍澐,夺廷举俸。
梦阳既家居,益跅弛27负气,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繁台、晋丘间,自号空同子,名震海内。宸濠反诛,御史周宣劾梦阳党逆,被逮。大学士杨廷和28、尚书林俊力救之,坐前作《书院记》,削籍。顷之卒。子枝,进士。
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29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30、徐祯卿31、边贡32、硃应登33、顾璘34、陈沂35、郑善夫36、康海、王九思37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38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吴人黄省曾39、越人周祚40,千里致书,愿为弟子。迨嘉靖朝,李攀龙41、王世贞42出,复奉以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华州王维桢43以为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而后有讥梦阳诗文者,则谓其模拟剽窃,得史迁、少陵之似,而失其真云。
①: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
②:李正,官居周王府教授。卒后追赠承德郎、户部山东主事,加赠奉直大夫、户部贵州司员外郎。
③:榷关,正名为钞关,民间俗语称之为榷关。是明清时期我国政府设置的对过往关卡的船只、商品征税的一个专门机构,主要设在运河、长江、沿海等的交通枢纽处,有户部关和工部关之分。
④:得罪势要。
⑤:被诬陷下狱
⑥:“二病”,一是“元气之病”,主要针对当时的吏治、士风浮靡。二是“腹心之病”,主要针对当时宦官专权,挥霍国家资财。建议皇帝“拔廉直,奖忠鲠,斥无耻,大臣进卢扁之佐”,转病为安,厌祸为福。“三害”:一为“兵害”,朝廷军费开支浩大,且多被豪势侵占。二为“民害”,当时油、蜡、皮张等科赋,比弘治初年多出十倍,户部、工部、州县又层层加倍下达,民日贫而敛日积。三为“庄场畿民之害”,许多农民庄园被朝廷赐给皇族亲家,使农民荡产失业,流离失所。“六渐”。即匮之渐、盗之渐、坏名器之渐、弛法令之渐、方术眩惑之渐、贵戚骄纵之渐。
⑦:孝宗张皇后弟,时封寿宁侯。
⑧:这里指皇后。
⑨:不久赦免放出。
⑩:张口臭骂。
⑪:马鞭
⑫: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励精图治。
⑬: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⑭:刘瑾(1451年—1510年),陕西兴平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
⑮:明正德年间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包括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
⑯:韩文(1441年—1526年3月27日),字贯道。洪洞(山西洪洞)人。明代中期大臣,北宋宰相韩琦的后代。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曾任吏部尚书,因得罪刘瑾而被迫致仕,并被“罚米法”罚至家境败落,刘瑾被诛后官复原职,终年八十五岁,谥号“忠定”。
⑰: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
⑱:陈金(1446-1529),字汝砺,号西轩,湖广武昌县(今湖北武昌)人。成化八年(1472)进士,授婺源知县,升南京御史。正德初,官至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以平苗民起事之功,正德三年(1508)十月迁南京户部尚书,次年冬进左都御史。镇压江西、福建等地农民起义,加太子少保。正德十年复督两广军务,进剿府江王公珣起义,加少保、太子太保。正德十四年召入掌都察院事。十六年四月中以老请归。嘉靖七年(1528)有疾,次年卒于家,年八十三。
19:偏袒。
20:攻击别人的短处。
21:朱宸濠(1479年—1520年),明代宁王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祖籍安徽凤阳,出生于南昌。“宸濠之乱”的发起者。
22:吴廷举,字献臣,号东湖。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出生于梧州凤凰山(又名南蛇岭)今冰泉冲卫校附近。明洪武年间遣成九江,再调广西苍梧,遂系籍于梧州。廷举生活朴素,刻苦治学,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立就。
23:审问犯人。
24:欺压,欺蔑。
25:命他穿官服闲居离职。
26:剥夺。
27:放荡不循规矩。
28: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 。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武宗崩后,杨廷和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明世宗)继位。在朱厚熜未至京师时,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加左柱国。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嘉靖七年(1528年),被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年)卒于新都,年七十一。明穆宗时复官,追赠太保,谥号“文忠”。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及《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
29: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30: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性耿直,淡名利,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
31: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32:边贡(公元1476 --1532年)字廷实,因家居华泉附近,道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
33:朱应登,明朝著名文学家,年五十岁。应登才思泉涌,落笔千言,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顾璘、陈沂、王韦并称“金陵四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官南京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调云南,升迁为布政司右参政,所至以文学饰吏事。后因恃才傲物,中飞语,罢归。应登著有《淩溪先生集》十八卷行於世。
34:顾璘(1476年—1545年),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35:陈沂(一四六九-一五三八),字号:宗鲁、鲁南、石亭、小坡,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擅长书法及山水,以医籍居南京。正德十二年进士,官编修,嘉靖中以行太仆卿致仕。工诗文书画,与顾璘、王韦称“金陵三俊”。
36:郑善夫(1485~1523)明代官员、儒学家(阳明学)。字继之,号少谷,又号少谷子、少谷山人等,闽县高湖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高湖村)人。弘治进士,正德初始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辞官。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以谏南巡受杖。嘉靖初起为南京吏部郎中。善书画,诗仿杜甫。著有《郑少谷集》、《经世要谈》。
37:王九思(1468~1551)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与刘瑾为陕西同乡,被名列瑾党,降为寿州同知。以诗文名列“前七子”。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
38: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时人称王浚川、浚川先生、浚川公,明朝开封府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人,祖籍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明代中期官员、诗人、儒家气思想哲学家,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他廉洁奉公、学识渊博、倡习唐诗。又集成前人气本论,与罗钦顺、王尚絅、杨慎一起构建了气学,被后世称为“气学二王”之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享年七十,谥号“肃敏”。
39:黄省曾(1490~1540)明代学者。字勉之,号五岳山人,黄鲁曾之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十年(1531)以《春秋》乡试中举,名列榜首,后进士累举不第,便放弃了科举之路,转攻诗词和绘画。交游极广,王阳明讲学越东,往见执子弟礼,又请益于谌若水,学诗于李梦阳。长于农业与畜牧,诗作以华艳胜。
40: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长于七言近体。
41: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42:王维桢,号槐野。明朝华州平定里(今华县)人。王维桢博学多才,少年时代广泛涉猎古文辞,是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检讨,以后累任翰林院修撰、署南京翰林院事、南京国子监祭酒。以博学强识著称。曾多次担任考官,号称得士多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参加《明会典》的续修。著有《槐野先生存笥稿》、《李律七言颇解》、《杜律七言颇解》等,对李白、杜甫的诗作有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