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工作了几十年仍然一无所成,而有的人还没脱离新人的帽子就已展露光芒?
也许你说,我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现在没有成为专家,只是因为时间积累不够,等我在职场中再积累个十年二十年,相信我定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事实是,真相果真如此吗?
身边很多工作了几十年的朋友同事都称得上经验丰富,但是,距离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大多数人依然不可及。
身边亦不乏天资聪颖之人,但有天赋的他们也并未称得上专家。事实上,很多不同领域的大师往往智力平平。
我过去也会安慰自己,安慰身边的人,等待时间的积累,但是,在工作了6年后,我感觉到自己依然处于低水平的重复中。我意识到,我必须将自己弄清醒,寻找真相并接纳、践行真相。
带着这样的问题,踏上学习探索之路。以下是相关学习笔记,整理与大家分享。
一、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或大师的决定因素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去进行的练习,这种练习往往是逼迫自己离开熟悉和舒适区域,不断地根据有效的方法进行练习和提高。
比如说我现在在打羽毛球,我只是把打羽毛球当作是一种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活动,不会刻意去纠正自己的某些错误动作,玩得开心就好。但是,这样的实践,对于我羽毛球技能的提高是不能起到关键效果的,唯有通过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并大量刻意地正确地练习,才能快速地提高我的球技。这就是普通的练习和刻意练习的区别,也许花了同样甚至更多的时间,前面享受式的练习对技能的成长收益甚微。
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时间,才决定了水平的高低。
二、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1、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你手上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自动完成的?
如何来理解自动完成的,我先举一个关于打羽毛球的例子。打球时,我会请水平高的同事指导,教如何发球、如何接高远球、如何走步法。学习的时候,理论是记住了,但是一到场上开始打球,就会发现原来怎么打的还是怎么打的,完全用不上新练习的东西。我的手脚都在自动的完成发球接球跑位动作,而正确的方法因无法得到练习,打球水平依然徘徊在低水平。
在工作中,我们总是按照”自动模式”进行日常工作,很少进一步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也就是我们常会按照以往的常规经验进行,与此同时,工作上使用的某个材料可能还是几年前的那个版本。工作技能自然无所长进。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你平时做一些看似熟练的事情之前,你要先停顿思考一下,这个事情按照以往的做法合理吗?有没有可以改进提高的地方?找到更优的方法进行大量的正确练习,避免停留在错误的自动完成中。
2、离开舒适区
自检:你现在在做的事,是否需要你跳出舒适区,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刻意练习,就是需要你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挑战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如果停在舒适区,就很难有能力的提升。
比如说打羽毛球,过去因为水平太菜,根本不好意思约高手打球,怕耽误人家的时间,但是现在意识到,和比自己水平高的球友打球其实更有益于自己的进步。因为如果你想接到对方的球,就会激发你日常没有启动的能量。这种跨出舒适区的练习,会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果在工作中,要进行刻意练习,就意味着要进行大量学习,找到有挑战的任务,用正确的但还不熟练的方法进行大量练习。 假以时日,工作能力自然得到大跨越。
3、牺牲短期利益
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很可能就会耽误当前的事情进度。本来按照之前方法半小时能解决的事情,你为了训练,花费了4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训练是否是值得的呢?
这就是短期利益和长期收益的博弈了。放弃短期利益,花费更长的时间获得令将来受益的正确技能,从最终受益来讲,是必要的。如谚语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4、大量重复性训练
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练习并最终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比如,打羽毛球,除了上场和球友对打,更需要在平时加强比如发球、高远球、步法等等等单独地机械性持续练习,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
5、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在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在练习发球时,你给自己确定发了好球的标准,就是球落在斜对角的最后 底线框内,既不出界又让对方难以接到。那么在每次练习时,看到球落地的点,你就知道自己发球是该调整力量还是调整方向。
在你刻意练习的领域,你要设定结果的反馈,或者通过外在的激励方式,比如现在打球的坚持,有一部分来于对健康的追求,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因为团体赛得上场,输球很丢脸。
写给自己:也许你工作了6年,但是工作内容每年都在重复,而工作效果还一如从前。不能说问题完全出在自己身上,但是最为主要的问题肯定是自己身上。不能轻飘飘地说,遇到了七年之痒,遇到了职业瓶颈。突破,就得跳出舒适区,反一反自己身上的惯习。
你说你在努力,但是别再低水平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