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亿万名游客,就有亿万个莫高窟。敦煌的味道就在那亿万游众对莫高窟不同的眼神中,在那炽热的目光和虔诚的灵魂里。
游历敦煌,必游莫高窟。7月22日,顺道敦煌,再次感受莫高窟的深邃和厚重后,常书鸿这个名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灵魂里,我的血液中开始流淌常书鸿精神。为了追求艺术,为了瞻仰历史,为了佑护民族文化瑰宝,常书鸿甘愿在“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的恶劣环境中战天斗地、穷尽一生保护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作为一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里昂美工大学毕业的留学生,他放着优越的工作环境、不菲的薪水待遇不要,毅然决然携妻女走向荒无人烟、缺水缺粮的大漠戈壁,一边修复日益风化的壁画佛像,一边凿井、种麦、研制发电,以无畏无惧的精神书写大美的艺术人生,从1943年到1984年,一干就是四十年。四十年,他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莫高窟、献给了艺术;四十年,他用初心笃定的执念,完成了对祖国乃至世界期许的重任,把一个濒临灭迹的历史文化典藏“完璧归赵”;四十年,他用顽强的生命、细腻的笔触为祖国乃至世界重新描绘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鸿篇、艺术巨制。其坚不可摧的毅志、九死不悔的信念、常人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和吃得苦中苦的韧劲,更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指路航标。走进莫高窟,只有仰望,方得真经,带着谦躬,方显敬畏。大凡去过莫高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排队1小时,看了1O分钟,且不乏有“大呼不值得,叫嚣太费钱"之类。乍听,心有戚戚;细想,不外愤青。其实,莫高窟的深邃不能以“游山”或“玩水”的态度把玩,应是瞻仰、是拜谒、是朝圣,否则你只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达不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所以,排队等待只是朝圣路上的长揖叩拜,进窟观瞻才是“完了心愿”的终极目标。
走出洞窟来,再进陈列馆,你一定会被“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敦煌”精神“点石成金”,瞬间“三观”升华,也一定会被常书鸿“倾家荡产为敦煌”的果敢和担当所震撼。
敦煌的味道是什么?愚以为,其味道就是常书鸿“千年等待,只为你回眸一笑”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