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平等童年》一书,很有感慨。对于一直困扰的一些问题上得到了不少启发。
从小野蛮生长的(父母从未管过自己学习和生活,从小跟随外婆长大)L妈来说工作后遇到了很多问题。L妈从未好好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凭着直觉觉察到有问题就寻找能解决的方法去解决。
当有了孩子后看育儿书籍倒是让L妈逐渐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根源。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则是L妈迄今关于这些问题中最有启发意义的一本书。
也顺着书的一些论点梳理了问题根源和可以解决的方法,供自己之后运用。
协作培养书中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就是中产阶级培养孩子方式是协作(能力)培养。协作(能力)培养让中产阶级孩子从小掌握了日后工作所需技能,并在成年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如何培养协作?书中通过对12个不同阶级孩子家庭学习生活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一些方法。
1.语言运用
书中很有意思的专门列了一章描述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家庭中父母如何跟孩子沟通.
中产阶级强调语言的沟通,跟孩子日常沟通中采用了对话方式并且引导孩子运用语言。这些引导包括专业术语的训练,如何跟权威人士沟通(比如医生,教练)训练。
而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更倾向于使用简单指令类语言,由于父母本身跟权威人士沟通中选择完全信任和顺从权威人士,也更愿意直接让权威人士给出决策而非选择性建议。
书中有一段让L妈印象深刻描述,中产阶级父母已经会跟3年级孩子讨论政治和时事。在去看医生的途中引导和锻炼孩子跟医生沟通。通过杂志中关于恐龙专业介绍文章引导孩子就文章进行讨论。
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好好说话这事情上自己很欠缺,回想野蛮成长过程中似乎没人教过自己好好说话,学校教学内容也不涉及这一项。
上一次考虑好好说话这事大概是刚刚工作时期,由于工作内容主要是沟通协调明显感觉到这方面很薄弱薄弱,这一能力在几年的工作中慢慢凭感觉总算是有所改善和提高。
不过由于从来没有把这个当作是一个问题认真看待,因此看完本书结合自己工作经验算是有点启发,整理出来,也算是督促自己以后练习和改善的方向。
a.丰富知识体系
这一点很有意思因为想起连岳曾经在公号的读者留言中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段精彩对话。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基础知识永远不会白学,知识已经融入到个人中,各种益处也许无法觉察,但是技能,品性和人格确来自于此。
错过最佳的学习时机往往就是错过,日后有心弥补依然是有心无力,事半功倍。类推到教育孩子,督促孩子学习不松懈,大方向没有错。
富知识体系最好的动力源泉,个人觉得应该就是保持好奇心吧!
看到不明白的事情就想花时间搞清楚。快速了解不同领域研发人员思考问题方式方法是L妈工作所需因此无意间算是L妈一直在锻炼提高的技能吧。
仔细想想这也许就是自己不会好好说话依然能做沟通协调工作且还乐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吧。类推到教育孩子,保持孩子兴趣永远是第一位准则。
b.了解专业术语
由于工作所需要需了解不同领域研发人员思考问题方式方法,了解相关术语就极其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L妈刚刚工作采用方法就是记下专业术语私下百度查文章或者某一块欠缺就找易懂的科普类的文章进行了解。
当然最直接就是找机会抓住工程师厚着脸皮询问,特别是那些善于分享且很会讲解的工程师。
近期由于大小L轮流生病近两个月奔波在医院,如何跟医生打交道也让L妈有了一番总结。
在这个总结里最关键一点也是了解专业术语。L妈跟医生打交道过程中体会到其实医生很愿意跟能了解相关病情病症而且具有相关基本疾病知识的家长深入沟通。
在儿科这现象更为普遍因为儿科医生面临的沟通者和决策者往往是孩子的父母。在治疗方案中医生很多时候也担任着提供选择建议的角色,那么具备这类专业的基本的知识在沟通和决策过程中就极其重要。
如何去了解医学这类专业术语L妈经验就是看相关靠谱的科普书籍文章视频。比如儿童常见病怡禾就有很专业的科普讲座视频。《美国育儿百科》也对常见病有详细描述包括病症用药。
2.丰富体验
《不平等童年》一书提到中产阶级的孩子普遍有丰富的有组织业余活动(培训班,体育比赛等)囊括体育、艺术、技能等各方面。
这些中产孩子成年后也都表示这些有组织业余活动给予他们极大帮助。丰富的体验也是培养协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于孩子的培训班选择上L妈有些启发,各方面如体育美术音乐在有条件支持下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当然文中也提及负面影响就是孩子过于忙碌,父母业余时间完全被孩子侵占且疲惫不堪。
总结下来L妈倒是觉得丰富孩子体验各种尝试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需要长期坚持且需投入较大精力的活动需要进行必要取舍。
作为父母也许我们已经过了最好的机会但是依然可以抓住机会丰富自己体验,比如学游泳,学开车,甚至陪孩子练琴学弹琴。
对于从小除了学习从未上个任何培训班的L妈来说,现在每学会一项仅能L妈都能收获不少惊喜。想起上周去上课老师提及优秀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真是应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大概究其原因也许是能力和知识往往是相通的,丰富体验能让能力和知识融汇贯通,如音乐体育促进大脑发育是现在公认的,体育发展好的孩子空间能力都较好,也提高了空间几何能力。
资源掌握和争取书中对于另外一个现象进行专门章节描述,中产阶级明显掌握了资源优势而且善于运用和争取资源为孩子谋求相关权益。
除了本身阶级优势,如可以为孩子找一份很有帮助的实习工作,L妈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中产阶级父母很善于掌握和收集咨讯。
如一位中产阶级妈妈通过私人评测机构顺利让落选的孩子进入学校天才班(类似国内学校重点)。
而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的父母因为不了解相关资讯,存在错过了替孩子申请某个学校的时间或者不知道相关要求导致孩子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者大学情况发生。
对于这点启发是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掌握部分稀缺资源比如人脉资源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有丰富的资讯通道(互联网,微信等),提高搜索和收集资讯技能,为自己所用。
书中还提及中产阶级父母善于参与到学校教学中,但是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基本认为是学校和相关机构的职责较少参。
学校方对于不同阶级参与情况抱怨且是两方面:中产阶级父母参与过度,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父母参与太少。
目前国内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基本遵循鼓励父母的参与孩子教学中,因此也出现了各种陪读父母抱怨。
看到这段觉得我们基本是在走人家已经走过的路,而在参与到教育机构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度是自己需要思考的。
也许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了解现有教育体系运作模式,理解老师相关教学行为理念。二一定要积极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要善于为孩子争取相关教学资源。这一点跟提到资讯获取能力倒是相辅相成的。
环境的影响《不平等的童年》第二版补充了对于12个孩子成年后现状描述和相关采访对话。
12个孩子成年后现状:除了一个有阅读障碍中产阶级女孩算是没完成大学学业其余都在名声较好的大学就读。而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中仅一人在进行社区大学学业其余女孩基本在20岁已经结婚生子,男生也从事如油漆工这类工作。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孩子延续了其父母的生活大多在维持温饱养活一家人的事情上发愁。
最后形成了L妈觉得最精彩的一章:不平等的童年和不平等的成年。
本章中在工人和贫困阶级孩子中都有举例提到环境影响:进入好环境高中无疑在是进入大学的保障。其中特别提到一个工人阶级孩子本身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私立高中中间调入到名声较差高中后整个人生的改变。
而中产阶级基本没这困扰因为都进入了较好的高中也基本都进入了好的大学。
不过在替孩子选择大学时候,中产阶级父母着重考虑了学校环境(教学着重点,氛围甚至学费情况)。
看到这章L妈除了觉得好好赚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孩子营造最好的环境之外,谨慎的为孩子挑选环境也极其重要和关键。
书中黑人中产阶级的父母严密监控孩子学习和业余生活环境,保障孩子不处于只有一个黑人孩子的环境下,之外跟孩子相处的白人成人也是父母筛选过拥有明确是开明种族观。
当然如果无法避免的种族歧视情况,其父母也会教会孩子面对这一事实。不过尽量为孩子选择合适环境避免不必要伤害为孩子心身发展益处极大。
因此关注孩子学校生活,关注与孩子相处的同龄人和成人,谨慎为孩子选择环境,是L妈觉得未来需要重点考虑和努力的。
最后推荐有相同困扰的父母务必读一读此书,定然有所收获。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字童年,可获到第一版的电子版。
强烈建议购买或者借阅本书第二版,因为第二版作者补充了已成年孩子跟踪回访即最重要的第四章:不平等童年和不平等的成年。
再强烈安利一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记录片《人生七年》,在腾讯视频中有此部纪录片完整资源。
很遗憾没有留言功能,有什么想对L妈说的可以在公众号对话框直接输入发送,期待与大家的交流。
最后附上本书第二版官方简介
内容简介: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新版回应了十年来社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推进了一版中的一些推论,讲述了如何从事这项研究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后记中交代了书中孩子们十年后的现状。
作者简介
(美)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1952—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 Stanley I. Sheerr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儿童,主要关注非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本书为其代表作。
目录
第一章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
第二章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
第一部分组织日常生活
第三章协作培养的忙碌节拍:加勒特·塔林格
第四章孩子的节拍:泰雷克·泰勒
第五章孩子的玩耍是孩子的事情:卡蒂·布林德尔
第二部分语言的运用
第六章发展孩子的能力:亚历山大·威廉斯
第七章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工具:哈罗德·麦卡利斯特
第三部分家庭和教育机构
第八章组织机构内的协作培养:斯泰西·马歇尔
第九章跑偏了的协作培养:梅勒妮·汉德隆
第十章让教育工作者带路:温迪·德赖弗
第十一章遭皮带毒打,又害怕“上学”:小比利·扬内利
第十二章社会地位的力量和局限性
第四部分不平等的童年与不平等的成年
第十三章家长对孩子生活的了解程度及干预情况上的阶级差异
第十四章对纵向民族志的反思和各个家庭对本书的反应
第十五章《不平等的童年》的成书背景:定量分析的结果
后 记
附录一研究方法:实地调研中持久的两难境地
附录二理论:理解布迪厄的著作
附录三辅助表格
注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