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苏格拉底又说:“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则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的。”我想我大概不是什么好人。
我能想到的,人生最美妙的东西,就是美食和文字。如果说有比这两者更美妙的,那就是关于美食的文字。发现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我简直欣喜若狂,更是舍不得一下子看完,生怕吃撑了,只敢每天几道菜几道菜的慢慢品尝。至今才看完第一辑《味是故乡浓》。梁实秋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美食的怀念,看得我也很是向往。
开篇一只烤鸭,就让人回味无穷。我有幸吃过一次全聚德的烤鸭,不知现在制作工艺是否还像梁实秋先生描述的那般繁琐,但是口感味道确实很好,有皮有油有肉,肥嫩肥嫩的,搭配上豆皮,真的是让人吃到撑了还想再吃。
另一种让我印象深刻的美食就是白肉。白水煮猪肉,这种大部分女孩子嫌弃的东西,我却很是喜欢。小时候,过年过节的时候,妈妈就会煮上一大块肥瘦相间的猪肉,祭祖拜神之后,端上桌来,切成小块,蘸上酱油,特别美味。没有像梁实秋先生一样一盘酸菜末、一盘腌韭菜末、一盘芫荽末那么讲究,却也肉香十足。后来,我在外面的餐馆,又吃过蒜泥白肉,沙姜白肉,都很对味。
另有一种美食,我却是不曾吃过的,就是豆汁儿。梁实秋先生笔下,豆汁儿有三大妙处。一是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是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三是辣,咸菜辣得舌头发麻。据说北京城里人人都喜欢,我很好奇,尽管很多人因不能忍受那个异味而龇牙咧嘴,我还是很想尝试一下。
梁实秋先生真是个有趣的老头儿,生动细腻的笔触,自然朴实的语言,让文字好像有了色彩和味道。其间幽默有趣的饮食故事,率真可爱的人物形象,也颇让人忍俊不禁。
在《铁锅蛋》一文,梁实秋先生写到“厚德福饭庄”,说客人一进门,柜台后门的账房先生就会扯着大嗓门高呼“看座儿!”,大概嗓门实在大得惊人,有客人一进门就先开口说:“您别喊,我带着孩子呢,小孩儿害怕”。
我于是想起了曾经去一家杭州餐厅吃饭,店里的招牌菜是非常有名的叫花鸡,每次上菜时,服务员都要大喊一声“上叫花鸡咯”。我有次吃得正投入呢,不想竟被吓了一跳。那家店的东西也着实好吃,不舍就此不去,只是此后每次去吃,都小心地提防着。
又见梁实秋先生在《汤包》一文中说到,有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把对面的客人喷了个大花脸。肇事的客人并未察觉,还在低头猛吃。对面的客人也是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还是堂倌看不下去了,拧了一块热毛巾送了过去,然而客人却淡定地说:“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呢。”我不禁笑出了声,这位客人真是宽宏大度,又不失幽默可爱。
现在有时候去外面的餐馆吃饭,遇到座位紧张时,也不得已跟陌生人拼桌一起吃,也曾发生过一些有趣的小事。记得有一次跟朋友去一个云南餐馆吃饭,点了一个折耳根,据说有人很喜欢吃,有人却很受不了那个奇怪的味道。我们恰好是属于后者,吃了一箸之后就再没动过了。我跟朋友正在吐槽那个奇怪的味道,旁边的一位女孩子却在跟她的同伴大肆渲染折耳根的美妙。正当我们琢磨着送给她们吃吧,那女孩开口了,问我们可否让她尝一下。我们如遇救星,赶紧把折耳根双手奉上。女孩又很客气地点了一个美食,请我们品尝。因为美食,我们和偶遇的陌生人就有了交集,感觉生活也是很奇妙的。
还有一文《酪》,说看戏的时候,有卖酪的托着盘子在观众中间穿来走去,口里喊着“酪-来-酪”,有一回台上演的两小丑打诨,“你听过王八怎样叫唤的吗?”“没听过。”“你听!”这时候刚好一位卖酪的从台前经过,喊着“酪-来-酪”。观众哄堂大笑。我也笑。
南北差异其实也没那么大嘛。我小时候也经常跟奶奶去看戏,旁边也总有人卖些好吃的东西,甘草水果,棉花糖……有时候看完戏,奶奶会给我买一串甘草杨桃。后来离乡求学工作,已经好久没陪奶奶去看戏了,现在想起来有点遥远,却是美好的记忆。
所以荀子和苏格拉底那两句话也许说得不对。热爱美食之人,想必也是热爱生活的,有趣可爱之人,怎么能是坏人呢。梁实秋先生能把吃喝之事,写得如此自然朴实,又不失文化韵味,几十年来对家乡美食和市井小事都能念念不完,定也是一位有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