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电影,是你无论怎么去安利,也不怕夸大其词的。因为你知道,只要对方在这个社会生存过,看过这部电影以后,必然会产生共鸣,《我不是药神》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既有点到为止的“社会现状”,又给予人恰到好处的“希望”。充满了矛盾的选择,让人难以评价谁是谁非,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而你从任何一个角度去思考你都会觉得是合理的,但当面临着“我就想活着,有什么错呢?”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又陷入了沉思。
1.法律是否应该大于人情
陆勇偷偷进仿制药卖仿制药,于法律而言是错,所以曹斌的上司要求他半月之内必须抓到贩卖商。后来曹斌发现自己曾经抓过的慢粒白血病患者黄毛儿在陆勇公司上班,他想不到这个曾经家暴过自己姐姐的男人居然会有这样的人性善良的一面,他立刻向上司提出不负责此案。
难道他的上司和同事们不知道真相吗?没有为之动容过吗?没有心软过吗?怎么会呢。
当诺瓦公司代表旁听时提出一定还有人在卖药时,上司有过一个小爆发,制止了对方的要求强调只能旁听,而旁边的刑警也对医药公司表现了不满,怒目相向。当运送陆勇的囚车穿过两旁站满了送行患者的车道,警察忍不住对同事说声:“开慢点。”
作为法官一定是坚持着法律高于一切。人情无法度量,法律不能够因人情而随意篡改,法庭可以综合考虑,但在执法过程中绝不能有丝毫偏差。作为患者亦或是普通人,我们为陆勇后来的仁爱之心而感恩感动,认为只是合情合理的,坚持最轻的惩罚。
2.昂贵的药价应不应该降低
公安局里,那位老太太淡定的站了起来,她没有哭,没有求饶,也没有煽情,她平静的对曹斌说道:“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警察领导,谁家还没个病人呢?你就能确定你这辈子不得病?”
这一刻我们是无奈的是心酸的,为什么药价那么贵?把它便宜点不好吗?毕竟想活着又有什么错。
但是根据知乎上专业回答得知,药企每开发一种新药,成本是巨大的,这其中不仅涉及到至少十几亿美金的投资,更重要的是时间成本。一种新药,从理论阶段构效关系的研究,到合成路线的规划,到制药工艺的开发,再到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的验证,再到剂型的选择,最后把“活生生”的药做出来——这才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之后是漫长的临床研究。且不说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使成功,还需要花一年甚至几年时间申请注册新药。有能力研制新药的只有国际上几个药企。资本都是追求利益的,如果没有盈利,又怎么会有动力去研制新药,如果没有人研制新药,会有更多的人痛苦。(此处为引用)
3.钱是万能的又不是万能的
影片中有句话台词“世界上只有一种病最难治,就是穷病”。电影中病患们因为没有钱吃不起正版的格列宁,所以他们把陆勇当成菩萨,就他们的菩萨,而陆勇之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等着救命的父亲,要离开的儿子……促使他打着“神”的名义冒着风险去代购药,实则为了赚钱。
而影片后部分,陆勇已经不再是那个穷光蛋,及时收手的他成为老板,月收入就几十万,当他得知吕受益因为自己不卖药,吃不起正版药没有药吃,终于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自杀死亡时,那一刻,他感觉好像有一个东西在唤醒他。走廊里站满了等着为吕受益送行的带着口罩的白血病患者,他们就那样麻木地绝望地望着他,他却不敢与他们对视一眼。
他知道了,是人的良知在唤醒他。就如陆勇所说:我不是药神,我做过菩萨,我想过做神,但我终究是一个普通人。
社会如此现实,却总会有人给你那么一丝丝希望,你说世界是不是还有点可爱之处的?
一部好的电影不在于是否赚足观众的泪水,而是可以引发人的深思共鸣以及社会的热论。
格列宁在2017年已经纳入医保,但是我们知道,还有很多其他病患吃不起药治不起病,不合理的手段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又怎能说出对错呢?毕竟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想起电影结尾一段对话:
“被告,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今后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
嗯,我知道会越来越好的,要有希望❤️